本文节选自《泰州的桥》作者:老路路通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古时泰州又别称为“三水”。
泰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是水滋润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独特的水文化。环抱着州城的是一弯宽阔的护城河,城北有三条白练似的草河、稻河、卤汀河,向北通往里下河水网;城南有从西向东穿城而过的运盐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东至海安西通扬州的老通扬运河,以及周山河、凤凰河…;东面有直达东台的泰东河、老东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沟等。泰州不仅城外有多条河流围绕,城内也是河道如网,水系纵横。由南而北有东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条横贯东西的河象腰带一样,称玉带河。此外,在城里城外还星罗棋布地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湿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话说:“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桥。”为了便于交通运输,泰州人在这些河、沟、汪、潭、塘上架起了无数的桥梁。水流不息的河,车流不断的路,必然会有连接河与路的桥。桥是河与路永恒的纽带,桥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桥连接着河的此岸和彼岸,桥体现着沟通和欢聚。桥是文化的积淀,桥是历史的回忆,桥是游子的故园和乡思。
泰州最古老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离开了人们记忆。存留的桥中,传说建于宋之前者二座,始建于宋者十二座,始建于元者一座。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见于明《[万历]泰州志》。从《[万历]泰州志》城池图上,可见到标注有名称的桥有十座,连同城河上未注名称的三座桥,计十三座。但查阅其《桥渡》篇计有桥梁名三十座(另有七座现不在泰州建置内)。
《[崇祯]泰州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较《[万历]泰州志》多二十六座,总数达到六十四座(不在现泰州建置内不计)。其中废圯七座,可通行者五十七座。
《[雍正]泰州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沿袭《[崇祯]泰州志》。篇后曰:“修南济川桥(举人孙云鹏倡捐),修东迎春桥(里人宫自礼捐嗔千余金重建。)……今州境之桥,无虑百余,坦然共适。庶无深厉浅揭之虞。第岁久易朽腐,所时当省视而葺治者也。若待圯后而始鸠工庀材,可解曰:‘亡羊补牢’未晚哉。”这说明清朝初年可通行的桥留已达百余座,其中有些桥无名,或州志未载。
《[雍正]泰州志·河渠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增加至九十座(另有海安桥名14座,姜堰桥名3座),其中,己废圮桥梁十六座,实际可通行桥梁七十四座。
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8~12月,由胡浚、鲍恩、陈铠、严海青、孙毓漳、宋自修、缪学贤等七人实测绘制的《泰县城厢图》上,实绘桥108座,其中有名称的桥65座,未标注名称的桥43座。根据志书记载的桥名己达114座(含已废圯及部分不在主城区的桥)。此外还有一些小桥如打牛汪附近的两座三步桥(俗称三步两桥),公私园林中的景观桥如小西湖中的双桥、日涉园中的拱桥等。
泰州的桥造型各异,有平桥、有单拱桥、有多拱桥、有梁式桥、有板桥、有吊桥……。泰州的桥用材广泛,有木桥、有石桥、有石板桥,更多的是用砖砌筑的桥。泰州的桥有的砌得很高,便于桥下舟楫通过;有的砌得很低,在桥下还密植木桩防止船舶偷偷经过。桥上有的没有桥阑、有的单边有阑、有的两边有阑,桥阑的材料有的用竹木、有的用砖石、甚而有用汉白玉雕琢而成;有的桥上设阁、有的桥上设庙、有的桥上有井,有的桥上建坊,更多的是桥旁树碑,记述修桥的缘起和发起建桥及捐助者的姓名。古老的桥往往伴随着一些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泰州的这些老桥也有许多陈年往事,现辑录几篇,以飨读者。
清化桥 清化桥位于工人路东端,横跨稻河。《[万历]泰州志》载:“清化桥 州治西北二里。”。《[崇祯]泰州志》载:“清化桥 去州三里。永乐三年(1405年)建,正德年刘钦重建”。《[雍正]泰州志》载:“清化桥 去州三里。永乐三年建,正德间百户刘钦重建”。《[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续纂泰州志》载:“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该桥原位于北山寺东偏南,西迎北山寺街,东对现在扬桥口的百货商店南侧小巷,桥东堍有一石偶像,不知其为何方神圣,亦不知因何置于桥旁,现该石像己不存。石像旁有一布店,俗称“石头人布店”。
清化桥为石拱踏步桥,为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桥两坡面,一面是33 级台阶,另一面是32级台阶。1959年拆除旧石拱桥,并在桥址南面百十米的地方另建新桥,仍名“清化桥”。新清化桥为通行方便改为平桥。桥面中心标高6.34米,中孔净跨5.6米,长12.4米,宽3.6米,荷载8吨。
关于清化桥的故事是:明永乐年间所建的桥是一座砖拱桥,到了正德年间已使用一百多年,由于砖拱出现较大裂纹而垮塌。当时有一位武官名叫刘钦,家住在稻河以东距离清化桥不远的地方,其供职的百户所设在稻河以西的北山寺大街南面。刘钦每日到百户所操练兵马,均需从清化桥上通过。刘钦的父亲经营粮食买卖,家境殷实。刘钦夫妇二人笃信佛教,每月初一、十五,夫妻必双双到北山寺斋僧礼佛。自清化桥垮塌后,刘钦每日去百户所都得绕道向南从通仓桥,或向北从孙家桥通过,每趟要多走三里多地。特别是每逢节期陪夫人步行去寺院烧香,刘夫人窄袜弓鞋,步履维艰,特别遇到寒冬雨雪、炎夏烈日,走这么长的路就更困难了。一次,刘钦夫妇又去北山寺烧香,只见方丈圆空大师合掌前来,笑道:“施主冒烈日炎夏,不辞辛劳,礼佛施舍,心诚动天,今有一善缘欲与汝相结,不知施主心意何如?”刘钦连忙作揖说:“弟子愚钝,求大师指点迷津。”圆空说:“汝领百户之衔,保一方平安,乃施主积德之果。但还需造福一方,方能修成正果。昨夜佛祖托梦老纳,留下一偈:‘清化、清化,留清可化’。现清化桥断,将军若能重建此桥,以合佛主‘留清可化’的偈语,乃种一大福田也。”刘钦顿时大悟,回营与众士卒商议,在其父及士绅的襄助下,重修成了清化桥。
清化桥下的稻河在明、清时代是运米和运盐的主要通道之一,清代诗人金长福的《竹枝词》:“出砻粳稻最鲜新,粉字书墙认陆陈。清化桥边多米客,莫教抬价病贫民。” 另一位清诗人汪琴山在《竹枝词》中写道:“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
演化桥 演化桥横跨稻河西连青云巷,东通十八亩,与清化桥相距几百米,《[万历]泰州志》载:“演化桥 州治北四里。”。《[崇祯]泰州志》载:“演化桥 去州四里。景泰三年(1453年),里人张近建。”。《[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也是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两个坡面各有32级台阶,造型、结构、高低均与清化桥相近,如一对孪生兄弟。演化桥原为石拱桥,桥顶高出桥西街面3米。1972年拆除石拱,利用原条石、桥台,加盖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面比东西两面街略高。桥长20米,宽 4.6米,单孔跨度7.3米,荷载8吨。
清化桥和演化桥的名称,在泰州民间流传有美好的传说。相传北山寺方丈气王屋禅师坐坛讲经,听众云集,突然从外面闯进三个腰挎大刀的彪形大汉挤进人群,引起堂内一阵骚动。方丈口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场内安静下来。三大汉也坐到方丈对面听宣佛法。听着,听着,三大汉先后解下腰间佩刀掷地,拜倒在方丈面前,磕头不止,要求入寺礼佛,忏悔前罪。方丈合掌称:“善哉!放下屠刀,洗心向善,方可成佛。”三大汉矢心修行,方丈分别给二人赐给开化、清化、演化僧号。剃度后二人立誓向善,造福民众,以洗罪孽,各自外出化缘。经过多年跋涉,吃尽辛苦,历经风雨后,各自均有成果,返回古庙。开化所募最多,乃重修庙宇,故北山寺又叫开化禅寺。清化、演化为方便行人,在稻河上各建桥一座,人们就分别起名清化桥,演化桥。演化募款较多,因此演化桥也比清化桥高大。百姓无不称赞。己故泰州学考周志陶先生《海陵吟萃一寺两座桥》诗云:“王屋禅寺彿法高,三徒顿悟放屠刀。开清演化传衣钵,一座丛林两座桥。”
2008年,奉州市建设局对演化桥进行了改建,新建桥为单拱,钢筋混凝上拱圈,外用青石装节,两坡各16级台阶并留有防滑坡道,供非机动车推行。桥栏图案雕刻有暗八仙,桥顶的四块栏板雕有居志毅先生绘制的“撞堂听经”、“立地成佛”、“艰辛化缘”、“造福乡梓”四幅关于演化和尚改恶从善的故事,使此桥成为“佛道二教合一”的宗教交化桥粱。
登仙桥 登仙桥又名升仙桥《[万历]泰州志》有载。《[崇祯]泰州志》载:“登仙桥 乾道元年(1165年)建。南水门入第二桥。”。《[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泰县志稿》中载:“登仙桥。即升仙桥。宋乾道元年修。”
登仙桥横跨在中市河上,原为砖拱桥,民国后改为平桥,称升仙桥。后市河湮塞,遂平桥为路,成了地名。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