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沙河一个200人的宣纸厂曾红极一时,如今没落到无人知晓

2019-09-04   视觉金寨

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郭沫若曾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的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密不外传。但这一技艺曾在金寨大山区沙河乡得以传授,沙河乡也一鸣惊人的制出久负盛名的宣纸,并得以量产销售全国各地。

沙河宣纸厂旧址

沙河乡在上世纪兴办的宣纸厂,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办企业的经验。凭着振兴山区经济的一腔热情,凭着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土法上马,艰苦创业,终于使在泾县以外的地方生产出被书画界承认的“沙河宣纸”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风起云涌,“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理念深入人心,兴办企业一可安排当地回乡青年就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当时在选择项目上颇费周折,时任沙河乡党委书记周百应和乡长周其成很着急,因为乡里除了锅厂和林场,还没有上规模 高效益的企业。在派出多支外地考察队后,创建宣纸制造厂得到大家的共识。因为沙河山上多青檀皮、毛竹、沙田稻草(宣纸主要原料)当时全国建小造纸厂的很多,效益都很可观。于是党委会上决定派沙河企办室的王德佩同志〈原梓树村支书)去泾县宣纸厂参观并聘请当地师傅来沙河传授造纸技术。

丁际荣老人

1983年7月王德佩终于请来了泾县小岭宣纸厂的3位师傅,乡里聘用企业办的会计丁际荣为厂长,余新海(碾湾村支书)、但继江、甘书田为副厂长,(第三年由周喜成任厂长)付乡长张行才为驻厂干 部。下设:办公室、生产科、技术科,检验科,销售科,安保科。根据宣纸生产的工艺分别设立5个生产车间:备料晒纸、发孝沉浆、捞纸烘干、裁纸打包。并订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奖惩制度。厂址设在枣林村沈畈生产队。首次招收农家子弟30人,4年共招收200余人。

当时宣纸按传统用嫩竹为原料,虽然具有受色受墨好,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的特点,但是,抗拉力不强,抗水性差而且不利于大幅作画,并在遭受第一次发货全部退回的失利。于是,乡里派余新海三到小岭宣纸厂请教退休师傅得知,在纸浆在加入麻丝、松香,多次尝试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捞浆

经过不断尝试,建厂第三年终于在合肥书画院张建中院长的推荐下,沙河宣纸终于打开销路。当年生产生宣、棉料共10吨实现利润4万元。被县里评为“先进生产企业”

值得称道的是厂长丁际荣,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人到中年的他为办厂也倾注了艰辛。他多次自带干粮赴合肥、武汉、南京等城市,请教书画名家并请其试画,这些画家也提出了对沙河宣纸的良好建议有不少画家挥笔提词。张建中先生提词:“国之瑰宝千年寿纸,沙河宣纸一鸣人!”舒同先生提词:“弘扬传统技艺,振兴中华文化”韩美林先生:“一纸风行,万家传颂”这些名家的提词即是对沙河宣纸的制作成功的肯定,也对沙河人艰苦创业,创新求进,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予莫的褒奖!

烘纸

沙河宣纸厂从83年7月到89年底由于种种原因停产。但由此积累的办厂经验,和管理思路。并培养了多名企业干部和大量返乡青年。其中余新海调斑竹园缫丝厂先做筹建工作,后任生产副厂长,周喜成调任村委书记多年。很多年轻人从泥腿子变成工人,他们也学到了办厂、管厂的经验,为以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打下基础。总之由沙河山区农民办企业,在金寨企业史上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