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7年遭遇东亚金融风暴使中国遇到“工业过剩”危机以来,如同西方1929~1933年遭遇生产过剩,转而在农业领域全面推进大生产,旋即造成农业过剩的情况类似——中国也主要是在商品化率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全面推进了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这种情况在1998年成为国家支农政策的主要导向至今已经15年,客观上也造成了农业过剩和农产品大量浪费的局面。
据研究,“农业产业化”在现象上看是农业的二产化——增加设施投入实现车间化生产,而实质则是政府为过剩工业产能开放农业领域,让外部投资主体获得农业资源“资本化”的制度收益。在这个实质的决定作用下,几乎所有外部投资主体都与地方部门交易来更大规模占有农业资源。
农业产业化15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两方面都值得关注。
积极的结果,一是在化解工业过剩压力的同时加速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憧憬初步得到体现。二是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涉农企业。三是体现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效率,凡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产量都大幅度提高。
消极的后果是产业化农业的三重负外部性益明显。具体如下:
其一是农业过剩:中国农业人口占比约19%,相对而言中国农产品占世界产量的比重数倍于人口比重,其中蔬菜67%、猪肉51%、淡水养殖70%、大宗果品40%等。事实上,中国鲜活农产品大部分过剩,社会上发生大规模浪费型消费,增加了物流、垃圾等环境成本和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中国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已经没有盈利可能,这和近年来工业过剩压力下的一般企业没有利润,却不得不勉强挣扎恶性竞争的情况几乎一样。
其二是污染严重:种植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养殖业的添加剂、重金属等,这都造成农业污染愈演愈烈。陈锡文指出,2013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达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180万吨。遭受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亩。此外,北方广泛使用的塑料地膜每年回收的不到40%,剩下有100万吨的地膜碎片留在了地里;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万平方公里,主要在华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污染大大超过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农业源污染在我国面源污染主要指标中占比在一半以上。并且成为很难化解的环保瓶颈。
其三是安全恶化:大量食品安全事件演化成为社会冲突。毋庸赘述。
发现农业产业化造成三重负外部性并不是理论创新。根据负外部性理论发现涉农企业及农业部门实际上都不承担责任,因此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进而导致双失灵条件下的国家治理困境,才是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创新……
据此可知15年农业产业化期间形成的利益集团对政府部门决策有多方面潜在影响;可知中央政府及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及转向“两型农业”的重大调整难以在部门政策调整中得到落实。
此外,面对更多新挑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关政策被意识形态化地讨论着,而至少应该有的政策研究明显阙如。为此,近期需要加强关于产业化农业派生的生产过剩及污染恶化的相关性研究,需要有关于全球化挑战下的负外部性研究。相应地,急需建立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配合开展生态化农村经济及两型农业的优惠政策及投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