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味浓郁,杨树菇无公害床架袋栽法

2019-09-29     乡村三农小书屋

杨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味浓郁,盖肥柄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咀嚼感好。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超过香菇等菇类,深受欧美和东南亚等地消费者欢迎(图1)。

图1 杨树菇

杨树菇的药用功能很高,具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泻等功能。在闽西民间常用于治疗胃冷、肾炎水肿、腰痛等症。现代研究认为,其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具有抗癌活性,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复水癌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80%,是一种食药兼优的菇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极具开发价值。

1.栽培季节

杨树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5~30℃均能生长,子实体分化温度范围为10~28℃。根据杨树菇的分化特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栽可在2~3月接种,5~6月出菇;秋栽在7~8月接种,9~10月出菇。华南地区春栽可在3~4月接种,5~6月出菇;秋栽在8~9月接种,10~11月出菇。具体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

2.培养料配方

杨树菇可用阔叶树木屑、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等作为栽培原料,以棉籽壳效果为好;松木屑在经石灰水处理后,亦可用于生产。采用纯阔叶树木屑作栽培原料,必须辅以添加物,否则难以形成子实体。添加物可用麦麸、米糠、玉米粉、黄豆粉、花生饼粉、油粕、混合饲料等,各种添加物均促进杨树菇生长和提高产量。最好的添加物是油粕,其次为麦麸和混合料,添加量为10%~30%,以20%为好。其常用生产配方如下。

杂木屑78%,油粕10%,麦麸10%(如不用油粕,则麦麸增至20%),蔗糖1%,石膏粉1%。

木屑40%,棉籽壳38%,麦麸15%,玉米粉3%、菜饼粉2%、蔗糖1%、石膏粉1%。

木屑40%,棉壳40%,玉米粉(或豆饼粉)5%,麦麸(或米糠)14%,石膏粉1%。

棉籽壳80%,玉米粉(或豆饼粉)5%,麦麸(或米糠)14%,石膏粉1%。

甘蔗渣34%,废棉短绒(或杂木屑)34%,米糠27%,黄豆粉2%,石膏(或碳酸钙)1.6%,石灰0.5%,糖0.5%,微量元素(镁、钾等)0.4%。

甘蔗渣68%,细米糠27%,黄豆粉2%,石膏(或碳酸钙)1.5%,石灰1%,糖0.2%,微量元素(镁、钾等)0.3%。

3.配制方法

上述配方任选一种,加水适量拌匀,使含水量均在65%左右,pH6左右。

4.装袋灭菌

当天拌料,当天装袋,采用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或14厘米×38厘米)、厚5丝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做栽培容器,装入培养料,装料松紧要适度,上部稍紧些,过松容易失水,影响正常出菇。每袋装干料300~320克,湿料重480~520克。料面要平整,中间用锥形棒打一约占栽培袋深度2/3的接种孔穴,以固定菌种,有利于发菌。装料后,清洁袋口,套上颈圈,并塞好棉塞或将袋口折下,用别针封住进行灭菌。

高压灭菌在121℃下维持1.5~2小时;常压灭菌在100℃下维持10~12小时,以达到彻底灭菌效果。

5.接种要求

将灭菌后的料袋趁热移到接种室,用金星消毒液或甲醛熏蒸消毒。待料温降到30℃以下后方可接种,每瓶菌种(750毫升)可接种35~40袋。按无菌操作进行,菌种可一部分放于孔穴内,一部分在料面,以利菌丝尽快占领栽培袋,减少杂菌污染机会。接种过程中如发现袋口棉塞已湿,要换上消毒过的干棉塞,以防杂感。

6.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移入菇房培养发菌,菌袋可堆放3~5层,每平方米可放80袋左右,室温控制在25℃左右,若温度超过30℃,应及时翻堆或疏散,以利温度下降。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当料中可见黄色至黄褐色的分泌物,继而出现深色斑块,菌丝达到生理成熟,转入生殖生长。此时应敞开袋口,增加菇房相对湿度至85%~90%,并打开门窗加大通气量和光照度,以刺激原基分化。

一般在开袋后的10~15天即可出现菇蕾,此时要脱去塑料袋,使菌块完全暴露于外,在菌块四周均可形成新的原基可增加出菇面积,提高出菇率。若菌块上原基分布不够均匀,局部过密时,要进行疏蕾,以利幼菇在生长时能获得足够的营养,长成朵形较大的优质菇。

7.出菇后的管理

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必须保证菇房有足够的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不能低于90%。若过于干燥,子实体难以正常生长;但相对湿度超过95%,则子实体极易开伞。此外,在菇房加湿过程中,要防止水滴溅落在子实体上,否则会影响菇的品质甚至导致腐烂。

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通风和增加散射光。通风时注意室内空气流动不能过分剧烈,使床面小区保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菌盖太大,加速菌柄伸长的目的。一定散射光可促进子实体粗壮,加深色泽,提高品质。

8.脱袋出菇

可采用室内养菌,脱袋阳畦覆土出菇,具体方法如下。

(1)整理畦床 选排水良好的栽培地整成1.2米宽的畦床,畦面喷洒杀虫剂和多菌灵,再洒一层石灰粉,对畦床周围也要同样处理。

(2)脱袋覆土 将培养好的菌袋脱去后,卧排到畦床上,取覆土(沙壤土、菜园土、稻田土)盖上2~3厘米厚,上面再盖上薄膜,以利保湿。覆土可减少热量和水分蒸发,防止料面干燥;覆土有养菌作用,在覆土保护下,表面菌丝老化慢,可延长采菇期。

(3)拱棚出菇 当畦床边菌丝粗壮、浓白,并出现原基时,将薄膜用竹片支起约10厘米高,使之顺利分化。阳畦以拱棚遮盖保湿,空间湿度应保持在90%~95%,出菇期可向阳畦两边沟内灌水保湿。

若采用不脱袋栽培法,要及时解开袋口,并将袋口拉直,上覆地膜,以保湿润。开袋后,应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尽量避免直接喷在料面,可在地面泼水保湿,适当增加一些散射光,并加强通风换气,一般开袋10~15天后现蕾。

9.病虫害防治

杨树菇因出菇季节气温较高,极易发生虫害,如菌蛆等,可用1%菊乐合脂或其他菊酯类如敌杀死、速成灭丁等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避开出菇期,以免污染菇体。

10.采收及采后管理

(1)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时即可采收。杨树菇的菌盖易脱落,当菌盖展开,菌膜即将破裂时,及时将全丛一起采收。

(2)采后管理 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挖去残留菇根和枯萎菇,将袋口折封2~3天,以促进菌丝恢复。3天后再按常规管理,继续出菇,一般可采收3潮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A-9g20BMH2_cNUgpO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