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本书,看过几遍,仍意犹未尽。
此书温情十足,诚意满满,不励志不鸡血,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30个关于父母、孩子、伴侣的短篇,朴素温和,却让所谓的坏时光,都变成好时光。
满满都是爱和感动,别有一番人间烟火味。
就像作者刘继荣说的那样:
“爱与被爱是人的第十三对肋骨,时时处处,护住我们柔软的内心。”
书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并给他们足够的尊重。没有抽象的教育理论,只有一个个温馨感人的瞬间。
而书的后半部分,则重点阐述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关于夫妻、关于家庭,关于爱与被爱。
所有爱的故事里,都围绕着书里的那句名言:
“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引人入胜,让读者不自觉地将代入其中,感悟、顿悟、疗愈。
“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在书中,作者从母亲的身份出发,用自己的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朴实感人的文字,语重心长地告诉所有人:
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除了艰辛还有感动。
请你一定要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书中的故事,比如《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清水洗过的眼睛》、《请把最珍贵的快乐还给孩子》等,娓娓道来,讲得都是平凡的岁月里平凡的故事,却直击人心。
印象最深刻是第四个故事,《孩子是拼尽全力为你开的花》。
故事里的妈妈去学校接女儿,却听到老师对孩子不算好的评价:
“哎!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也是独自在角落里张望。”
可以想象,兴冲冲的去接孩子,听到的却是老师这样的话,而且当着孩子面直接表达,其实比大声批评,更伤人心。
孩子惴惴不安,妈妈也烦躁不堪。
老师还接着说,这个孩子的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添饭……
其他来往路过的家长,很好奇的看着女儿和妈妈,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这时,妈妈虽然脸上强撑着微笑,内心却几近崩溃。
她头晕目眩的回到家,像一滩烂泥的软在床上,舔试着刚刚那颗被戳痛的心。
然此时,女儿却在门边期期艾艾,有话又不敢说的样子。
心力交瘁的妈妈狂怒地喊道:
“滚出去!我不想再看见你!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白痴?!”
好厉害好恶毒的话语!
可怜又无助的女儿惊骇地缩到了墙角,瑟瑟发抖的问:
“妈妈,一个人伤了自己的手,他会死吗?”
天呐!孩子竟然伤心到自残了吗?
妈妈赶紧带着女儿到医院去处理伤口,忙完回家,天已经很晚了。
这时,老师打来电话,内疚地向妈妈道歉,并讲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孩子拼命吃饭,她不是傻,是因为她看到妈妈工作辛苦,要吃的饱饱的,不生病,要快快长高,快快变得很聪明,好照顾妈妈。
愧疚的妈妈来到女儿房间想说声对不起,才发现四岁半女儿自己缝的袜子。
那个大大的疙瘩,隔着手都灼疼着妈妈的心。
女儿跳舞慢半拍,都是因为这个硌脚的袜子啊!而刀子不小心伤了自己的手,只不过是想帮妈妈削她最喜欢吃的苹果!
这么懂事的孩子,做妈妈的却嫌她笨,说她是白痴……妈妈顿时泪如雨下!
道歉的话语还没说出口,女儿却给妈妈跳起了刚学的风信子舞。
一边跳一边说,妈妈你要相信我,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
很安静,很怕羞,只是比其他颜色的风信子开的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读到此处,莫名心痛哽咽。
真的很想很想和那位妈妈一样,紧紧抱着这个柔软的小生命,给她安慰,给她力量,告诉她不要害怕。
反思自己,当我们面对不争气的孩子时,我们也会暴躁,会大发雷霆,会恶言相向。
其实我们不是急孩子,而是不敢也不想面对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
不敢面对我们所谓的面子,甚至为了这个面子,而不断伤害孩子那纯洁无暇的心灵。
对待孩子,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施加着我们的意志。
成绩要优秀,才艺要多样,最好名校出身后可以找到好工作。
我们认为有房有车,有名有利后就一定会幸福,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和归途。
而我们终究都会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下来的小天使。
别赢了道理,却输了孩子。
书中一个个亲子关系的不说理的温情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刘继荣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孩子的关爱。
是的,经历比了解更重要,故事比道理更深入人心。
当你带着爱去陪伴孩子,就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改变,或许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然后有了自己的小家,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就越来越远。
总有那么一层隔阂存在,不再像以前那么交心,也无法像孩提时那样,粘着父母撒娇,求关爱。
后来,我们更忙着拉扯孩子,忙于交际应酬,忙着各种鸡毛蒜皮琐事,更无暇顾及已经渐渐老去的双亲。
“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亲的人,我们淡忘的,也常常是离自己最近的情。”
书中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读完让人唏嘘不已,黯然泪下。
母亲患病了,想让女儿回家看看。
女儿却一拖再拖,拖到最后,母亲去世了,她却再也来不及尽孝。
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我很想你,却再也来不及爱你。
想再吃一次“妈妈煮的饭”,却发现,已经是奢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其实父母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和子女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如此而已。
为什么总是要等到失去了他们后才懂得珍惜呢?
最近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里,魏大勋提起父母,说到动情处失声痛哭,让人不禁也跟着一起落泪。
魏大勋在为母亲庆生时,向父母道出了自己多年的悔恨: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家,没能向父母尽孝,总觉得男人事业有成,才能让父母开心。
其实只要自己在家,能多多陪伴他们,他们就非常高兴了。
明明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非要拖到父母逐渐老去那天才做呢?
讲到这里他懊悔落泪。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
父母,总是为了你好,也见不得你累;
而你,总以为时间还长,岁月可待,却不知失去了多么宝贵的孺慕时光。
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亲的人,我们淡忘的,也常常是离自己最近的情!
所以,不要等明天再跟父母亲近,现在,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候。
“隔着两碗热粥,几碟小菜,袅袅热气中,拥住彼此温润的眼神。这,便是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中,婚姻生活日趋平淡,于是倦怠感自然而生。
刘继荣在《等一分钟再分开》里写道:
“婚后三年,我们仍然相爱,但不再相亲。每每为鸡毛蒜皮吵得天翻地覆。”
可见,夫妻之间吵架、拌嘴,实乃生活常态。
很多妈妈,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关注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老公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
我们常常把抱怨给了最亲的人,对着自己的爱人,我们牢骚满腹,我们怨气冲天;
对着陌生人,我们反而温言软语,笑语盈盈,尽职地表现着“完美”。
家人,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真正持久的关爱,一定来自我们最亲的人,而往往被忽略得最彻底的,也是最亲的人。
要知道,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最重要部分。
只是道理都很懂,但我们依然在犯错。
是时候静下心来,更加理解你的伴侣,相互关心,相互懂得,相互妥协,相互成就了。
因为,不忘初心,方能携手同行,去共同面对未知的未来。
最后的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你已有了深爱的父母,有了手足,在未来的日子里,你还会遇见你的伴侣,你的孩子,遇见更多的朋友。
那么,请怀一颗柔软的心,与他们好好地相处,越到险境,越不能轻言放弃。上帝给人两只灵活的手臂,不是为了推拒,而是为了让你朝着每个方向,都能握住离自己最近的手。”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温馨小书,读完后除了畅快淋漓,你会发现,原来美就在生活里,爱就在日常点滴里。
爱自己,爱孩子,爱家人,爱每一个当下。
因为,每一个今天,都将是我们余生里最年轻的自己。
共勉。
作者:懒茶,有书、富书、慈怀读书会、卡娃微卡等多平台原创作者。愿以最真挚朴素的文字,打动你最柔软的内心。
懒茶原创作品,感谢阅赞,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