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我们敬爱的李兰娟院士带着她的团队,回杭州了!
犹记得2月初她出发武汉时,我们那翘首以待的心情。
经历不多2个月的艰苦奋战,武汉疫情从爆发的高峰期,到过渡的平稳期,到现在的低潮期,不得不说,全国人民跟着武汉一起,经历了一场看得见的"生离死别",以及,众志成城。
武汉解封,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大事。而李兰娟团队也当仁不让地不负众望,凯旋归来,更是喜大普奔,全网一片沸腾。
31号当天,李院士的丈夫郑树森院士早早来到机场等候,接机。
早春的天气,伴随着湿湿的细雨,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还有些许刺痛。而郑树森院士,就在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撑着伞,远远望着前方,等候妻子归来。
只见他对着镜头轻松地笑着说,要给李兰娟院士一个惊喜。
"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她,感觉非常高兴和激动!"
满满的丈夫对妻子的"小心机"。言语质朴,但此间的爱意和敬意,快溢出来了!
只见李兰娟院士下机后,机场人群齐声高呼"女神",而更令人感动的是,郑院士打着伞,穿过人海走到李院士面前,紧紧牵住她手的这个细节!太甜了!
网友们关于这次"世纪牵手"的评论也是感动满满,高呼:竟然被科学家发了狗粮!伉俪情深!
而我想说:这碗“狗粮”我干了,您随意。
木心曾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这对结婚45年的夫妻感情里,那些平常的生活细节,竟然窥得了一丝"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感动。
而这对科学家撒狗粮的"名场面",实在是多不胜数。
2月1日李兰娟再次驰援武汉,郑院士默默地跟在身后为她拎包送行的感动瞬间。
而妻子每次出征去一线,心系着爱妻的郑树森都亲自把她送到机场,目送她通过安检口,虽依依不舍却深深懂得,她需要做也必须去做的理由,他打心底里无条件支持。
犹记得2019年大年夜,李兰娟院士在奔赴武汉前夕,她罕见地发朋友圈"秀"了一次恩爱。
配文"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幽默调皮,轻松愉悦。
虽马上面临再次离别,且是去往抗疫的未知路,却仍不改她对家人爱人的感动和感谢。
好一副夫妻恩爱的场面,好一对伉俪情深的贤夫妇,仿佛偶像剧中收获爱情的惯用桥段:为你做饭。就问问你有没有被甜到?
而在平时生活中,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深爱一个人,大概不外乎就是深夜陪你一起回家,再做饭把你喂饱吧?
郑树森院士从来没要求妻子成为传统的贤妻良母,他欣赏她的才华,也敬佩她的能干,为妻子的研究成果深感自豪。
他曾说了一段话对妻子表白:"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但工作能力特别强,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自己却很喜欢。"
而李兰娟院士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地说:"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他还很有爱心,常常自掏腰包,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此时,请允许小编我插个话:有文化的,夸起人来真是特别有文化!)
但是他们调皮起来,也是在同一个频道。李院士曾笑着吐槽丈夫:"他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他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
郑院士也爆料妻子:"她在家什么家务都不做,一年就只做一顿年夜饭。"
这样赞美对方也指出对方"缺点"的小瞬间也多不胜数,但无数个生活艰难的时刻,无论大家小家,两个人都互相扶持,一起携手共进,走过了45载相濡以沫的岁月。
根据百科资料:
李兰娟院士:1947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郑树森院士:1950年1月出生于浙江衢州,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擅长: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
这样一对夫妇,而且都是原始,国内能数得上数的,为数不多吧。
两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造福众人,实乃夫妻同心,医界神仙爱人。
有人说,好的婚姻就是携手共进,对极。
正如网友说的那样,如果郑树森院士用传统的婚恋观念去要求李兰娟院士,或许,李兰娟院士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而如果李兰娟院士在很多关键时刻,没有对小家庭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可能郑树森院士也很难顺利地在专业上不断前进。
人们称李院士夫妻是灵魂伴侣,夫妻俩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两颗心紧紧连在一起,为医学和患者进行着各自的不懈努力。而面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疫情,他们相互探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深以为然。
成就,互相成就;支持,你就是我背后最坚定的力量。
这世上最好的夫妻,大概都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目标一致,大爱相同的爱人。
正如李兰娟院士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因为,"人生道路上无数次风雨同舟,才有了今天的相濡以沫。"
作者:胖花
编辑:懒茶。多平台原创作者,愿以最真挚朴素的文字,打动你最柔软的内心。
懒茶原创作品,感谢阅赞,盗用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