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论语描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节选其中几句,共赏:
1、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析: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析: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3、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4、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解析: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解析: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6、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解释: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7、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解释: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8、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解释: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9、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解释:解释: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10、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解释: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