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一味,作为中药的菊花,你还认识吗

2019-09-20   金匮真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托物言志的方式,适合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于是许多花草被赋予了生命,人们对于菊花的偏爱却更胜一筹,品格尤其高贵,与梅花、兰花、竹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礼记·月令篇》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秋季开放,颜色繁多,秋天本为肃杀的季节,万物萧条,但是菊花却可能顶风冒霜,凌寒盛开。诗客文人最喜爱这种不同寻常,耐得住霜雪的植物。

关于菊花,还有一段故事。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其实出自宋代的有六位,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六大文豪聚集于一个时代。其中苏轼是王安石的学生,作为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有一天,苏轼去拜访自己的老师王安石,但王老师出门办事,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但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关于菊花,还有一段故事。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其实出自宋代的有六位,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六大文豪聚集于一个时代。其中苏轼是王安石的学生,作为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有一天,苏轼去拜访自己的老师王安石,但王老师出门办事,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但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秋风自西而来,万物肃杀,因此以西风代秋风。“黄花”自然是菊花,而菊花冒霜雪尚且不惧,十分耐寒。怎么会被一阵秋风吹落满地,岂不大错特错?苏轼作为一个学生,为了纠正老师的“错误”,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是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二又可以纠正王安石的错误,王安石回来以后,看到自己学生续的两句诗,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苏轼因为反对变法,以诗文讽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秋天,连日秋风送爽。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王安石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以前自以为是,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自己仍是缺乏生活阅历,而且年轻气盛,乱给人指手画脚。

有了这种植物,自然会引起中国药物学家的兴趣,中国的古人最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菊花亦被中国古人发现,不仅仅作为药物,还有作为贡品的菊花,一直是古代宫廷喜爱的饮品,作为代茶之用,味道甘而不腻,深得国人喜爱。

中国发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据考证成书于东汉时期,可见菊花至少在此之前已经广泛运用与临床,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不会有这么详细精确的文字描述。《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味尝起来苦中带甘,性凉,主者治也,治疗风邪外犯,能够疏风解表,特别是对于风热侵袭肌表,风邪侵犯人体,就表现出怕风,被什么伤到,自然就不喜欢再次接触到这种东西。对于风热袭表,菊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后世温病学家创立了桑菊饮,就是用霜桑叶与菊花为主,治疗风热引起的咳嗽,吴鞠通之言桑菊饮为“辛凉轻剂”,可见菊花、桑叶的疏风散邪的作用较弱。

后世有治疗头痛的名方菊花茶调散,以菊花作为方剂的名称,足见菊花的作用。中医称头痛为头风,可见中医对头痛病因的认识,是风邪侵入到了太阳经,太阳经是人体最表层,但是经络却过脑髓,风邪循着经络入脑髓,从而菊花茶调散为风邪化热,侵入人体头部,所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效果。

在《金匮要略》中有侯氏黑散一方,其中的菊花用量为全方最重,四十分,其中的人参、干姜、牡蛎等不过三分,菊花占到全方近一半的重量。侯氏黑散出于《中分历结》篇,用于治疗“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四肢烦重活动不遂,是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因此重用菊花平肝熄风,清代的名医叶天士,甚得仲景三昧,在临床治疗肝风内动时,除滋阴外,尚重用菊花以治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是肝脏的窗户,反映了肝脏的一部分功能。肝脏有火,可以表现出眼干眼涩、目赤肿痛,眼睛胀痛甚则疼痛欲脱,眼泪汪汪,菊花入肝经,清肝泻火,肝脏火邪一去,则眼睛红肿胀痛自然就会消除。

肺主皮毛,人体的体表、汗毛等都是归于肺脏所主,肺中有火,则灼伤皮毛,导致脱皮,这种脱落的上皮细胞被古人称为“死肌”,亦被称为死皮。菊花入肺脏,清肺热,而治疗肌肤脱皮。

菊花虽然是药食两用,但是性仍偏寒凉,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人的生命全靠一股阳气,寒凉逐渐消磨阳气,会减弱人的生命力,因此寒凉不可过于食用,人还是应当以温平性质的食物为主。菊花可以清肝火、肺热,对于二脏有火,可酌量食用,切记不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