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的名称与两位皇帝有关,这味补虚的中药你需要认识一下

2020-01-21   金匮真言

中药素来讲究道地,道地的药材药效卓著,是中国古人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与用药经验的结合。常用的道地药材有江油的附子,阳春的砂仁,新会的陈品,江苏的薄荷,长白山的人参等等,河南地处中原,有山、有水,风景秀美,在这一片美丽的国土上孕育了中华民族。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也在南阳,是河南的重镇。同样河南也有许多道地的药材。

我们今天所讲的薯蓣就与河南有关。古时河南的境内有一个怀庆府,怀庆府内有四大名药,闻名天下,被称为“四大怀药”,分别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翻阅宋代以前的中医古籍,唯独找不到山药这味药。山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是中医在宋代以前,还没有发现山药作为药用的价值吗?

其实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开始种植山药。据史料记载,薯蓣曾经作为地方的贡品,用以进献周王室,直到至清朝末年, 山药一直延续了贡品的传统,因此山药被誉为“国药之宝”。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中医没有发现这种东西呢?原来山药并不是它的本名,以前的山药叫做薯蓣,薯蓣就是那个时代山药的官方名称。在《山海经》中记载“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署预就是薯蓣。

最早记载薯蓣的中医书籍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薯蓣列为上药,什么是上药呢?在书中解释道:“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列为上药的都是一些毒副作用小,补益作用大的药物,但是《神农本草经》时代炼丹术及其盛行,因此也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神农本草经》对于绝大多数药物的认识十分独到,以至于它才能成为中医的经典之作。

《神农本草经》大致成书于汉代,书中记载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与现在认为的山药可以补肺、健脾、养肾,大致相同,山药三阴并补,不仅补气而且滋阴,同时还有固涩的作用,是补益人体正气中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在《金匮要略》中有薯蓣丸一方,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以薯蓣作为方剂的名称,可见薯蓣在这个方剂中的地位,薯蓣是除了甘草以外,用来最大的药物,甘草可以补气,辅助人体正气,薯蓣同样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可见仲景对山药的认知与《神农本草经》所载基本一致。作为治疗虚损的药物,广泛用于多种虚劳疾病。

到了唐朝,在薯蓣身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它被强行更换了名字,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了中医书籍之中,导致薯蓣原本属于它的名字而渐渐被人淡忘。让薯蓣改名字的是唐代的一个皇帝。唐代宗姓李名豫,“豫”在代宗时代就成了避讳的一个字,音调相同的字也遭了殃,被迫换用了其他的名字。薯蓣这一味药,也必须改头换面,成了薯药。

如果说为了避讳,改了一个字可以理解,改一次名字还是很常见的现象。毕竟带有“玄”字的中药与方剂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比如玄武汤变成了真武汤,玄参变成了元参。但是到了宋朝薯蓣再次被强行改名,英宗名字叫赵曙,“曙”、“薯”同音,薯蓣第二次犯讳,于是薯药就变成了为“山药”,山药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终于山药的名字代替了薯蓣,随着山药一名的传播,薯蓣一词逐渐不被记起,尽管名字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功效仍然是原来的功效。人生在世,怎么能以名称论成败,内核的修炼才是人生重点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