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挣钱,打工没人要,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2020-02-03     农事开元

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但长久以来,三农问题经常被简化为农业问题,即强调农村的粮食生产功能,有意无意忽视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问题。

三农领域的政策也是围绕粮食安全这个定位来展开的,比如耕地红线18亿亩,种粮红线15亿亩,包括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基本农田的工作。

有没有农村发展的红线指标?没有!有没有农民增收的红线指标?也没有。

媒体着眼的焦点以及我们日常关心的内容都是一季度大米产量多少?从巴西、加拿大进口了多少吨猪肉?中美贸易战对市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又有谁在乎农村的土地荒芜?有谁在乎农民家庭的出路?有谁在管农民的死活?

一、付出所有的农民

中国现在接近14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大概为7.5亿(常驻农村人口)到9.4亿(登记在册的农民户籍人口)。其中将近2到3亿的差值,就是农民工。

我们刚建国时人口是4-5亿,其中农业人口占据95%以上。

为啥中国的警察、教师、公职人员、医护人员、写字楼白领等握有话语权的精英群体占比这么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原因很简单:中国超过70%的人口还蹲在地里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解决这70%人的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几代人的牺牲,但是其中农民的付出是最大的。

可以说,中国的农民为中国的发展,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了发展工业和城市需要,用廉价农产品保证城市物价稳定并有充足供应,而且,农民不能因为工人收入高生活好而涌入城市。很简单,农产品统一收购,农民不许进城,农民的子女也不许。这就是户籍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

经济起飞时期发展房地产经济,大量农民充当建筑工地工人和工厂里的工人,低廉的劳动力,低质的生活,低下的身份,一直从80年代贡献至今。

为了加入WTO,为工业品打开国际市场,我们在农业上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承诺的农产品平均关税率仅为15%左右,远低于6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关税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调至1%。

正因为如此,美国生产的玉米、大豆运到中国的港口,比我们自己生产的还要便宜。没有关税壁垒的保护,国内的农产品受到严重的冲击。

现在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大量的化工厂转移到农村和乡镇去。伴随的是,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比城市产业工人更底层的农村产业工人,并在新常态下维持低工资、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继续为本来达不到的6%的增幅做贡献。

而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民更是时代的牺牲品。一方面他们继承了祖辈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奉人多力量大, 生一大堆孩子;

另一方面,当过渡到市场经济时,物质丰富了,生活成本翻倍了,此时孩子们也长大了,面临成家立业了,需要房子啊,车子啊,但他们种庄稼种地,劳苦一生,哪有那么多钱呢?

此时靠种庄稼种地已然没用,但他们除了种庄稼下田,又一无所能,只能拼人力体力,一边种庄稼吃饭,一边做些小生意,比如捡破烂、卖菜,当搬运工,一生累弯了脊梁骨,累干了身体,穷此一生。

即使,农民的奉献是工业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任何一个有基本良知和底线的人都至少应该心怀愧疚和感激地看待这段历史。

二、一个农民儿子的思考

等我们父母这一代人老去,土地还有谁来种?9亿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

有一位叫“玉米”的朋友,作为一位祖辈都在地里刨食的孩子,走出农村的他,对三农问题的看法与源味君不谋而合,以下为他的阐述:

前阵子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的6亩土地打算种上果树,问我啥意见。

我说挺好的,你想种就种吧。

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的农民,也包括果农。我当然知道种果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一是病虫害和自然风险。这个不必多说。二是市场风险。这些年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丰产不丰收的故事再常见不过了。

看到辛苦劳动的果实烂在地里,那种绝望,几乎每一个果农都经历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支持母亲的想法,大体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种粮食确定不会赚钱,种果树还可以碰碰运气。

我家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耕作条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轮作,小麦和玉米亩产都超过一千斤。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这里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当地人颇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

然而,在工商业时代,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经济明显落后了,在全国都失去了存在感。

过去20年,城市的房价不知翻了多少倍,物价也涨了很多倍,但粮食的价格始终稳定在很低的水平。农民种粮食,扣除各种成本,每亩地的收益少得可怜。

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零工。最近这两年,国家为了压缩玉米产能,国有粮库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储价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储价格还是一块多钱一斤,2015年价格就掉到六七毛钱一斤了。农民种地几乎不挣钱。

国家的意思是说玉米太多了,农民不要再种玉米了。可对于农民来说,不种玉米,还能种啥呢?

对此,国家没有给明确的指示,而是要农民自己去评估市场供求状况,根据市场行情去调整。是呀,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然而,作为一个只有六七亩土地的小农户,怎么可能去评估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

种粮食实在挣不到钱,母亲这才想到种果树,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过一些,好歹没有把土地给荒废掉。

二是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已经很低了,种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

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按城里人的标准,他们早该退休了,可他们还是停不下,仍然想着趁身体还行,为自己攒点养老钱,减轻子女的负担。

他们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从农业上获得很高的收入。可他们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技能,只会从土地上打主意。

既然父母想种果树,索性就给他们种着玩玩吧,种多种少,收多收少,都关系不大了,权当是老有所乐,锻炼身体了。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典型的老人农业。这也是全国许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农民老龄化、农地非粮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厂,修成公路,或是种上花草树木,父母一辈人开始担心了,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经常会提起一个问题,好好的土地都不种粮食了,将来人们吃啥?

他们提出这个朴素的问题,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们却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国家太大了,制度太复杂了,老百姓哪能想明白。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多数已经不会关心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了。个人的生存已经很艰难,哪有心思去思考国家大事?

三、有谁会考虑农民的感受?

说到粮食安全问题,2004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因为在此之后,中国长期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不够用,而是自己生产的粮食太贵了,买国外的比较划算。

所有,有很多专家学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有钱还怕买不到粮食?资本家会放着生意不做?

前阵子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运,举国哗然。是的,钱还真不是万能的,你有钱还可能真买不到粮食!

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战略物资,粮食的自给率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粮食上被人掐脖子,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种地的农民赚不了钱,但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需要大量的农民去生产更多不能赚钱的粮食出来。

基于此,国家才会取消农业税、各种农业补贴和有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等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即使是这样,农民依然在艰难度日,但他们守住了所谓的“粮食安全”。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那些民族主义者、爱国人士、专家学者,考虑过农民的感受没有。

借用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已习以为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

想起我的爷爷那一辈人,对土地有着超乎想象的敬畏和虔诚,小时候在餐桌上掉下一粒粮食,他们都会无比可惜地说:“作孽啊!”说着,捡起来放在自己的口中。

对比现在,我们望着餐桌上那些吃了几口就被匆匆倒掉的饭菜,很少会生出一丝愧疚感。

当我们因为摄入过多的卡路里和热量,犯愁该如何减肥的时候,有谁想过我们摆脱饥饿这个恶魔也不过短短数十年,而那些居功至伟的人,那些蹲在地里挥汗如雨的农民,又有几个人会怀着感激的心情去惦念?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这个社会就是有问题的。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慢慢就不够用了。

来源:农场主+

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LI_CXABgx9BqZZIkz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