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为蚕丛国附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三国蜀分置阳泉县,西晋初废阳泉入绵竹。晋太始二年改属新都郡。东晋隆安二年分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隋开皇元年废晋熙郡,阳泉改属梁州,开皇十八年,改阳泉为孝水。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镇,属蜀郡。以后虽江山易代,县名因之。1996年10月,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绵竹是一个幸福指数颇高的地方,在众多构成幸福的指数中,饮食自然是不可缺的幸福元素之一。
肥肠米粉
一家米粉店的米粉好吃与否,起决定要素的一定是这个店里的汤头。但是,既然是肥肠米粉,那肥肠,绝对是米粉中的主角。
每天,炒料的师傅会用干红辣子、姜末、花椒、豆瓣酱等各种作料以及药材加上红油,在大锅里用铲子不停翻炒,要将各种作料的味道通过高温将各自的香味焕发出并融合在一起。
翻炒完后,在另一口大锅里倒入以及洗涤干净并切断焯水后的肥肠,把炒好的作料直接淋在肥肠上,直到完全没过肥肠,然后撒上已经炒好的干红辣子,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让肥肠在这些调料中闷上12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作料才能和肥肠的香味相互渗透,不仅去除了肥肠的腥味和油腻,肥肠的口感也才嫩滑爽口。
食客们总是叫上一碗米粉,然后加上一份烧制好的肥肠,米粉的鲜香加上肥肠的鲜辣, 吃得大汗淋漓那才叫一个痛快。除此之外,绵竹人吃米粉,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再叫上一份烧白。
川菜中的烧白和闽菜中的梅菜扣肉有些相似,主料是五花肉,配料是芽菜,这道菜没有麻也没有辣,咸鲜回甜,味道醇香,里面的芽菜经过肉汁蒸过后,吸收肉香和油之精华。这样的话,一口米粉,再夹上一片肥糯耙香的烧白,这种味蕾上的愉悦只有吃过之后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玫瑰饼
你能想象玫瑰在口中绽放的感觉吗?绵竹玫瑰饼就能让你得到答案。一口咬下,香甜的滋味瞬间充满整个口腔,令人难忘。
绵竹板鸭
膘肥油亮的板鸭,光是看着就让人口中生津,才一入口,皮下凝实的肉脂立刻化入鲜嫩的鸭肉中,口味滋润醇厚。
烘糕
这可谓是无数绵竹人的童年记忆,用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在平锅上烘煎而成,金灿灿的,吃起来酥嫩爽口。
绵竹冰粉
冰粉是四川的一道著名小吃,但是绵竹冰粉相较于其他地方却更具特色,绵竹冰粉里面加足了糍粑,配料也是相当丰富,简直就是绵竹人夏日的消暑神器。
豆花牛肉
绵竹豆花牛肉将麻辣鲜香集于一身,豆花细腻,牛肉嫩滑,辅料的黄豆更是点睛之笔,顺滑的口感中融入酥脆,嚼碎的豆渣与豆花和牛肉混合后,味道又有了新变化,让人越吃越香,越吃越爽。
绵竹因处绵水(今绵远河),多竹,故名,坐落在著名的U型酿酒带,酿酒历史已有四千余年,《华阳国志·蜀志》、《晋书》等史书记载都可证实:
绵竹产酒不晚于战国时期。在唐代,绵竹成熟酿酒技艺下诞生的“剑南烧春”倾动朝野。剑南烧春还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时至宋代,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酿制出“鹅黄”、“蜜酒”,也是名动一时。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不断,依附于农业发达而产生的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受到巨大威胁。清康熙年间(1662—1722)逐渐恢复,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酿酒作坊。清末,绵竹酿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绵竹商贸因此更为昌盛。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