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之前写的那个《摄影从入门到放弃》写的挺好的,不过摄影这个东西,随着相机性能的提高,大家的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基本上只要学习能力够强,摄影原理用三个小时就能教会,剩下的就是学以致用了。
于是我觉得单单写摄影已经不够了,恰好有位大佬写了一个这个:
正好把我的路都堵死了,于是在我32岁生日这天,我停掉了上面那个专栏,但是不代表我放弃摄影了,反之,我觉得我不应该给自己设限,相比于摄影技巧,我更愿意分享的是我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所以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叫《老叔说》,起因是我春节期间给我侄子买配了一个电脑:
大家都觉得我配贵了,都来批评我。都觉得自己比我厉害,然后我让他们现在按照他说的配置给我配一个出来,他们一打开京东淘宝,傻眼了,这玩意咋涨价这么多?
我突然发现,配电脑就跟听语文课一样,门槛比较低,大家都明白,都能过来点评几句。我写摄影的时候,跟我对线的就很少,因为听不懂。
所以我以后少写那些曲高和寡的东西,图传啊,稳定器什么的,产品再好,也不是普通用户用的东西,写出来没人看不是么?
作为专栏的第一篇,就先写写大家都有的东西---手机。
说道手机,就不得不说新出的小米10,最近话题很多,我所在的好几个摄影群都在讨论,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现在手机的相机越老越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超越单反(无反)相机。
我的回答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小米10PRO的相机,已经比世面上大部分的相机要好。
但是如果你说的单反是这种:
那么我想说,可能永远也比不过。
虽然我没有米10,但是今年过生日,老婆送了我一台小米9CCRPO,同样的一亿像素,跟小米10同一个传感器,理论上是结论是通用的。
先看一张照片,手机的一亿像素,随手拍的。
我们在看小图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除了左下角的水印很唬人。
然后我在同一位置拍了一个普通的照片。
这两张参数是一样的,但是明显能看出来一亿像素的曝光不足。
放大100%之后看细节。
2700万拉伸至10800万的100%细节
10800万原生相片100%细节
调整曝光后的100%细节
可以看出来,手机原生的一亿像素,同样参数下不仅曝光不足以外,在细节上也是11涂抹严重,甚至不如2700万差值到一亿像素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去年发布了GFX100S中画幅相机(4433)同样也是一亿像素,二者难免拿来比较。
我找了一个网上的样张来欣赏一下。
位于原图九点钟方向的一行小字
我查了一下资料,小米的一亿像素是靠4个像素合并而成的(也可以理解成一亿像素压缩成2700万),三星的第一代技术,三星新一代技术是9个像素拼合,华为据说要出16个像素拼合。。
说白了,就是饭店里一碗粥,服务员匀一匀卖了4人份,经理兑了点水,卖了9人份。老板就更厉害,加了一桶水卖16人份。
手机像素的水分有多大,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水分大,导致16个人喝粥都喝不饱,但是如果是茶叶,多兑点水也无所谓,反而能让16个人都解渴。
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前提下,一亿像素的缺点就被缩小到可以忽略,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以至于这一亿像素的照片甚至可以输出打印成巨幅画报。
那么抛开这个噱头多的一亿像素不提,正常相机的2700万像素,已经要比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相机像素要高,虽然像素不是评价相机的唯一标准,但是也是多多益善的,不是么?
说的没错,MI9CCPRO和MI10的传感器是1/1.33英寸,诺基亚当年出的4100万像素的808同样也用的1/1.2,要说传感器最大,手机里最大的应该是松下的Lumix DMC-CM1,采用了一英寸的底。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诺基亚808
松下Lumix DMC-CM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旗舰手机,重量几乎都在200克以上,更大的屏幕,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可能是现在手机的发展方向,不过手机相机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到达了顶峰,除非传感器材料上有重大突破,否则1/1.33几乎就是极限了,要达到诺基亚808那种传感器尺寸,甚至一英寸,那么这种机身厚度,可能许多人都无法接受。
许多人不明白1/1.33英寸是什么概念。
打开京东,搜索“相机”,筛选条件点一下1/2.3英寸,我们能看到一堆卡片机。
我们把筛选条件提升到一英寸,我们能看到佳能G系列,,索尼黑卡,松下等主流的卡片机。
这个1/1.33传感器,要比1/2.3大的多,比1英寸略小一圈。
这说明什么?在2020年,卡片机里面已经有90%的产品是比不过手机的了。
好在受制于尺寸,手机的传感器不会再大了。相机厂家长出了一口气。。。
什么,你说永诺?
五年前,问同样的问题,手机相机能否取代单反?肯定会有人跟你说,底大一级压死人,不用全画幅出马,一寸底的相机就能默秒全,但是五年之后,手机同样拥有比较大的传感器,同时拥有更好的屏幕,更快(不输于一般可换镜头相机)的对焦,非常强大的处理器以及更便捷的编辑分享功能,低端卡片机已被血洗,高档卡片机甚至入门级APSC套机都难以招架了。
B站某UP手持MI10PRO跟相机来了一个比较,标题是小米10把APSC画幅的无反给埋葬了,引来一堆骂声,但仔细观看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毫无道理。
当然,这个埋葬是有前提的。
如果你认识相机经销商,你问问就知道,卖的最好的相机,必然不是性能强大的专业机型,而是那些我们看不上的,得扔的入门款。买这些入门相机的人,一般也会听从推荐,搭配一个套头,一般也就是1855或者18135这种。
说到这,我知道肯定有一些人跟我说,不是,我身边,我群里,我社团的人都是XXX相机配XXX镜头。
我的交际圈子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大部分都有车,相当一部分还是开奔驰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国的本科率只有4%,以最近10年的毕业生来说,同年龄的本科率也只有17%左右,中国总共卖车2300万辆,奔驰才卖了60万辆,占比3%不到。
所以你说的那种,我身边的什么什么是,那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我一开始说的,小米10比市面上大部分的相机都好,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错误。
许多人相机买回来也不看说明书,也不研究摄影技术,直接用AUTO档就咔咔拍,然后发朋友圈问,我怎么觉得还没有我的手机拍的好看呢?
过去的时候,我可能还会说,是你技术不到位,没发挥出来相机的优势。而现在,我可能会说,就是器材不行。
之前等效焦距的文,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咱们就当场算一下,看看入门套机到底差在哪?
以下是我在DXO上找到的小米9CCRPO的摄像头配置:
主摄像头:1亿800万像素1/1.33英寸传感器,f/1.69镜头,等效25毫米,光学影像防抖(2700万像素输出分辨率)
长焦镜头:1219万像素1/2.6英寸传感器,等效50毫米f/2镜头
超长焦镜头:799万像素1/4.4英寸传感器,等效94毫米f/2光学影像防抖镜头
超广角镜头:2011万像素1/2.8英寸传感器,等效16毫米f/2.2镜头
微距摄像头:f/2.4镜头,用于拍摄2-10厘米的微距照片(不包含在我们的测试中)
以主摄像头为例,等效25mm,光圈(虚化)等效是F6,一个APSC相机入门套头的广角端等效27mm,F5.3。这如果是佳能1.6转换系数,这个差距更小,小到可以忽略。加之手机强大的机内算法,在噪点控制,色彩方面都做得的非常不错,综合考虑起来,已经可以压制入门套机了。
有人不服气的说,我的相机有RAW格式,对不起,这个手机也有了。
由于有长焦和超广角镜头的存在,在拍摄的焦距覆盖上,是远超1855镜头的,也就是说,手机拍到的,比套机拍到的更远,也更广。虽然那些摄像头的像素并不是非常高,但是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完全够用。
要说唯一的缺点就是虚化不足,不过受制于厚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大可能给手机装上大底的长焦镜头,不过从华为开始,相机厂家针对于虚化这块已经开拓出了一个另外的方案,那就是算。
仗着手机的处理器运算能力强大,既然我无法在光学上实现大虚化,那就用数字模拟就好了。一般的人像模式,都是通过算法把人轮廓以外的内容加上了一个层高斯模糊,除非放大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就朋友圈的图像质量,足够用了。
同样的算法,还用在了超长焦上,前几天的超级月亮,我用手机拍的这个。。。
这是真拍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我不想讨论,不过我将这个照片发到朋友圈之后,引来点赞无数。
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就足够了。
我攒了三四千块钱,不就是为了买个比手机好的相机,好拍照在社交平台里显摆嘛,让老叔你这么一说,那我这三四千块钱不就成了智商税嘛!
没错,我在之前参加一个某品牌营销说明会的时候,主讲老师的一个观点就说的很对,现在相机用户对于相机的消费都是盲目的,跟风的,以为踏入了这个门槛就是“摄影师”了。
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可换镜头相机来说,只买一个套机镜头的话,那还不如去买索尼黑卡或者佳能G7X2呢,再使使劲买个富士X100V旁轴,要颜值有颜值要性能又性能,手机累死也比不过。
相机用户要想迅速跟手机用户拉开差距,套机已经比不过了,只能在大光圈虚化上面做文章了,这时候一个大光圈的定焦头就成了刚需。
知乎上总有问题问,1000/2000/3000块能买什么相机?
我的回答是,在买一个能自动对焦的大光圈镜头的前提下,剩下的钱买一个能买的起的二手机身就行。
如果一个相机连手机都比不过的话,很容易打消人用相机的积极性,进而放弃摄影。
如果你有条件,建议预留出2000元用于买镜头,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建议买相机的预算不低于5000元。
毕竟我这个小米9ccpro才2599起。
我同样的推荐用手机进行创作,大家可以这么理解:用相机拍出好照片,大家会觉得那是因为你器材好,进而不屑一顾。如果你用手机也能拍出好照片,大家更多的就是认可你的摄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