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风靡伦敦,60岁闯入好莱坞,她才是真正的上海名媛

2019-08-02     焰欣爱看鱼

第一位在英国伦敦西区舞台主演的中国人

第一位华裔邦女郎

第一位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的中国人......

现年84岁的周采芹

依然是那个骄傲无畏的、上海的女儿





最近我去电影院看了周采芹的自传电影,《上海的女儿》。

你也许要问,周采芹是谁?多精彩的人生才能拍出一部自传电影?

是的,今天很少有人认识周采芹,《上海的女儿》票房并不好。我看的那一场,映后激动不已甚至落下泪来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

周采芹的粉丝都老了。

但周采芹没有。

她17岁去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留学、24岁引领伦敦风潮、31岁成为第一位华裔邦女郎,转眼又在经济危机下破产,被送入精神病院、做餐厅服务生、住进地下室。

她这个人,不服输、也不服老。

近50岁在戏剧团重新开始,60岁杀入好莱坞,65岁成为第一位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的中国人、74岁回国出演《红楼梦》贾母.....今年84岁的周采芹,仍然活跃在演艺圈。

皱纹爬上周采芹的脸,但她那颗心,永远是17岁初出茅庐、一身是胆的少女,横冲直撞、无畏无惧、关关都过。

01

“我们走着瞧”

1936年11月,是个动荡的年月。罗斯福被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七君子被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入狱,日德签署了防共协定,30日,伦敦的水晶宫在火灾中焚毁。

也是这一天,周采芹出生了。

她父亲周信芳是中国无人不知的京剧名角,母亲裘丽琳、昔日天宝银楼三小姐、上海滩最受瞩目的首席名媛,她在24岁那年,抛下锦衣玉食的生活,和周信芳私奔。

这种近乎决绝的个性,在后来的岁月里,也能从周采芹的身上明显感受到。



裘丽琳和周信芳

从富裕单纯的大宅院里跳出来进入周信芳的世界,裘丽琳要面对的除了戏剧,还有危险、贫困和奔波。

周采芹就在兵荒马乱中来到这个世界。

因为那时候周信芳夫妇在北方“跑码头”巡演,整个童年时代的周采芹都在舞台边度过,身边都是画着花脸的演员伯伯。

耳濡目染,3岁那一年,她有预感自己将来也要吃“舞台饭”。



周信芳和儿女们

在上海长乐路上的房子里住到17岁后,周采芹被母亲送去英国,成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学生。

她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表演上又很有天分,在学校非常耀眼。

但有同学告诉她,“采芹你是中国人,毕业后是找不到工作的。”

年轻的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骄傲,她想,“我们走着瞧”。




声名鹊起只需一刻。

恰逢台湾派了支京剧团去伦敦演出。当时的伦敦,懂京剧又会说英语的,周采芹是唯一一个。她便顺理成章被选作演出主持人。

谁知第二天上报纸头条的不是京剧,而是东方美人周采芹。

所有媒体都不吝给她最好的赞美,他们甚至把她比做奥黛丽赫本。毫无疑问,这位落落大方、美丽优雅的东方女性一夜之间便征服了苛刻的英国人。

从此周采芹的人生进入了头晕目眩的高光时刻,她是天生要当明星的人。

1959年,她主演了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声势席卷整个伦敦。

报纸以“我们是否被苏丝黄腐蚀?”做标题也挡不住它的大热。《苏丝黄的世界》足足上演了两年。伦敦西区的霓虹灯每夜都闪烁着“苏丝黄”和“Tsai Chin(采芹)”两个名字。





当时,整个伦敦都被旗袍装点,西方女人开始迷上了周采芹的穿着打扮,效仿她去染黑发、穿超短裙、画长长的黑眼线。

很快,她成为了全伦敦最受欢迎的沙龙主持人。




她还发行了唱片,中文的英文的歌曲都有,《The Ding Dong Song(第二春)》从欧洲红到亚洲,伦敦动物园还给一名小豹子命名为采芹。





采芹和小豹子采芹

周采芹说,每次她去试镜,在说出第一句台词的时候,她就知道这个角色是她的了。

1967年,周采芹出演了第五部007系列电影《雷霆谷》,成了第一位华裔邦女郎。其实周采芹不喜欢这样花瓶一般的角色,看在和导演私交上,她才接下了这部戏。



周采芹和肖恩·康纳利

现在看来,周采芹四十岁前的人生就像一场光怪陆离的玛丽苏舞台剧,情爱锁不住她的心,声名束缚不了她的形,没有人可以让她低头,人世间一切美好仿佛都任由她挑选,只要她想,就能得到。

02

命运可以把我打倒

但不可能把我打败

过于美丽的东西背后往往有隐患。

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大量贷款投资了房产的周采芹一夕间破产。

破产的打击、加上误以为父母双双去世留下的阴影(此时周信芳尚未离世,海外报导有误),周采芹精神崩溃,一度被送入精神病院。

那时候精神病院的患者都要编篮子,只有周采芹不肯:编篮子代表承认自己病了,她没有病。



周采芹在精神病院留下的照片

无可奈何之下,她前往美国投奔了弟弟周英华,在他的餐厅Mr.Chou里做服务生。

然而两人的理念截然不同,一气之下周采芹选择“离家出走”,住进了地下室。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英国一掷千金的周采芹要为生计发愁了。

这是周采芹人生的谷底,此时的她像一朵刚从温室被移出的花朵,美丽、天真且完全不知该怎么应付生活。

据她的朋友伊丽莎白说,她穿着貂皮大衣去哈佛应聘图书管理员。这样的打扮在学校完全格格不入。

辗转的日子没过多久,她最终放弃了走向平庸,她成不了平凡人。

“我是吃开口饭的”,她对自己说。



周采芹这个人,从不等机会自己找上门。她花了不到10美元买了外套和靴子,这就是她的行头,跑到剑桥剧社剧,看完直接进了后台——她要面试。

成功进入剧社后,她在里面修炼了三年,出演了《阿伽门农》、《俄瑞斯忒亚》、《红字》等重头剧,又跑去塔夫茨大学进修戏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



周采芹《阿伽门农》

这时候她已经不年轻了,生活不是没改变周采芹。虽然她没那么锐利了,但就像一把刀永远不会变成棉花,周采芹也不可能变得圆融。

不管在国外呆了多久,上海女性骨子里的不妥协和任性都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仍然像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什么都要去尝试、什么路都要闯一闯。




周采芹迈进好莱坞的时候,整整六十岁。

她出演了《喜福会》、《福禄寿》、《艺伎回忆录》、《惊天魔盗团2》、《神盾局特工》、《实习医生格蕾》......

后来还特别客串了2007年、第20部007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

此时距离她第一次出演007电影,已经过去了39年。



《艺伎回忆录》



《007:大战皇家赌场》

2008年,周采芹作为李少红导演心中的贾母第一人选接下了《红楼梦》的本子。一开始大众不赞成,觉得她长得“太凶了”,贾母应该找个和蔼可亲的演员来演。

电视剧开播之后,质疑烟消云散:贾母只能是周采芹,还能是谁呢?



《红楼梦》

拍摄《上海的女儿》之时,周采芹已经超过80岁,她穿着丝绸的裙子、戴着珍珠耳饰,一头黑发纹丝不乱,在镜头前精神奕奕、风采不减当年。



周采芹和《上海的女儿》导演陈芹

她是周采芹,永远不低头的周采芹。哪怕她一度被命运压在地上,爬不起来,她仍然做不到退后,一心向前。

前进是她的宿命。

03

父亲是跨不过去的高山

她只管活出自己的精彩


1981年,在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尔鎏的邀请下,周采芹第一次回到中国,在中央戏剧学院讲学,为学生导演了一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当时她接受记者采访,说真是开心的不得了,“如果我是诗人,我要写诗表达我的感情,可惜我不是。”




1982年的采访材料中,记者这样形容她:“周采芹女士体态纤细、行动敏捷,操一口华侨腔的普通话,几十年的异乡生活已使她的风度和气质带上一点异国情调。”

言行上的异国情调是真,但在周采芹心里,她始终是那个上海走出来的小女儿。

她没有忘记17岁远赴英国前,父亲周信芳送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这也是父亲当面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谈到自己的父母,周采芹总是感触颇多,他们对她的影响深入骨髓。

年轻的时候她一直觉得自己更像母亲。

除了众所周知的私奔事件,她一直记得这么一件事:裘丽琳是有一袋子珠宝的。但哪怕是最苦的时候,她也没把这些珠宝交给周信芳,因为“还有孩子要养”。

周采芹觉得这太伟大了。




然而在我看来,这固然是为母则刚,更是种没有安全感的体现。最后的底线、救命钱,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这种一定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念,也贯穿在周采芹的整个生命中。



裘丽琳

但到了今天,周采芹发现,自己更像周信芳,像爸爸。

她最遗憾的是,小时候不懂父亲,长大后“可以和他说话了,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了,人没了。”



京剧大师周信芳

周采芹大半辈子在海外漂泊,很少回家。对此时的她来说,父亲已经和祖国的意义融为了一体,非常遥远但是非常浪漫。

那已经成为了一个图腾,代表了挡风遮雨的强大力量、凡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以及爱。

她说:“我看到天(周信芳)了,所以我不会升到那么高,可这也是我的动力。”

在中戏教完书,回到了美国,她给邀请她的周尔鎏先生写了一封信,说她人生有两件大事,一是回国搞教学,二是出演贾母,“这两份任务使我觉得接近我的父亲。”



在正上映的自传电影《上海的女儿》里,周采芹对着镜头将其人生娓娓道来:"在我的人生里,体验过很多东西——皇后、妓女、通奸者。作为一个演员,我穿的是Clytemnestra的华丽外衣;像苏丝黄那样,把双肩披在缎子里;带着海斯特白兰的红字,把自己藏在那件深灰色的长袍中……”

那沙哑却通透的嗓音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生在上海,受着艺术世家熏陶,经历过人生高峰和低谷的名门贵女,最终以一己之力谱写了多么精彩的人生篇章。


不管过去多少年,她始终是那个无畏的少女、有一颗永远不会老的心,是周信芳和裘丽琳骄傲的女儿、上海的女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AiVXWwBUcHTFCnfjf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