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醉别高楼
抽调到基层的这段时间,走访了很多单位,听到了很多倾诉,或在意料之中,或在设想之外,但无不让人心泛涟漪,感慨良多。
而这次,时间虽不长,通过与第三方的简要交谈,却让我如鲠在喉,并开启了对一个行业的重新认知。离开时,我们一行默默无语。
1
提起货柜车司机,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群体:他们车技高超、收入不菲,但同时他们言行粗俗、行使野蛮、车辆乱停、噪音扰民,我们开车时能躲就躲,甚至会隐隐的觉得,这个群体能离我们周边越远越好。
顺手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网络上对货柜车司机更是一片吐槽。
这一次,因工作所需,到一个停车场走访,接待我们的是停车场的所谓“经理”,一位高大的汉子。他说,他们公司买下这块地,是要做房地产开发的,在这闲置期间,正好盐田的货柜车停车位非常紧张,公司老板按相关部门的要求,临时改作停车场先用一下,专门停放货柜车,“老板也不靠这个赚钱,所以这里停车相对便宜,经常来停车都要排队的。”“等我们这块地一开发,这一带的停车位就更紧张了。”
他以前从事物流,也经常与货柜车司机打交道,现在又正好帮老板打理这个停车场,天天接触进进出出的司机,我们顺口聊起货柜车司机这个群体,他仿佛又打开了一个话匣子。
作为无利害关系方,坦诚说,他的话可能片面,但我相信并无多少夸大或缩小的必要。
2
货柜车司机现在每月大概能挣多少钱?这是我们一直想打听的。
“之前行情不错的话,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吧,这两个月,就差多了,大概也就五千吧。”
都明白,货柜车司机每日跑车,这种不稳定的辛苦钱,往往就是他们一家人在深圳的全部收入了,停车费还需要一千多,再加上房租水电、吃饭等,还剩多少可以自行揣摩。
“那确实挺低的啊。”我们不禁一怔。
“所以啊,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愿做货柜车司机的?又吃苦又挣不到钱,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四十五岁以下的司机了。”虽不是说自己,但他的脸上愁容聚集,“现在司机手上还有些之前的尾单,但疫情在国外蔓延,再过一两个月,司机估计三四千都拿不到,那就更麻烦了。”“他们大都是拖家带口在这边的,很多小孩还在这边上学,这几年城中村改造,房租上涨、停车费上涨等,不少司机都搬到东莞、惠州去了,拉货就过来。小孩还在这上学的就没办法,咬牙坚持吧。”
3
他说,外面反映的货柜车司机的毛病,也确实存在,“货柜车司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时候他们也没办法啊,确实找不到停车位,只能乱停一下,还担心被罚。他们有时半夜出车,启动要好久,货柜车这么长,把车倒出去时倒车雷达也会一直响,大家的各种投诉,我也都理解,像这停车场旁边小区的业主,多次找我投诉,我也只能赔着笑脸讨好他们业主。”
“跑货柜车的,不仅是能吃苦,而且是真的苦。”我坐他对面,感觉他就像在倾吐自己的痛处,“你们或许很难想象,有些司机为了省下房租,就不租房子了,车头就是他的家,吃住都在自己的车上。我在停车场,经常晚上还有司机过来,很不好意思地向我借点水,然后就在我水龙头这冲个凉,脱下衣服洗一下,就挂在自己车上吹干。”
“我们开车都会尽量躲着货柜车,那像货柜车司机自身会有一些伤亡事故吗?”“怎么没有?”他一脸严肃,“那一次,我在这里见到熟悉的一个货柜车司机,一边走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快餐,跟我打招呼时,我还提醒他悠着点,他说他要急着去送货。结果不到四十分钟,我在微信群上就收到消息了,前面发生了一起车祸,就是这个司机,头都差不多没了,太惨了。每次想起他出车前还在跟我笑着打招呼,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这一次,我分明感受到他眼角发红、声带哽咽。
“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合时宜地追问了句。他缓了一下,才吐出几个字:“疲劳驾驶啊。”
4
话题有点沉重。我们就聊点其它的,“一些货柜车司机的老婆,平时做什么?”
“她们啊,有的专门在家照看孩子,有的就在附近餐馆做服务员,有的做保洁等,还有的就陪着货柜车司机一起拉货。”
“她们陪着,能帮上忙么?”我们很惊讶。
“这样两个人互相有个照应,帮提醒一下路上的安全等,有时司机跑长途到哪要休息下,他老婆就帮照看防止货柜车被人偷油、偷电瓶等。”
“以他们的技术和辛苦,收入又不高,且可能后续在深圳的空间更狭窄,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转行?”事后回想,我们这个问题都问得有点书生气。
“转行?哪有那么容易啊。说白了,他们的人脉、圈子等都只在这一块,以他们的素质和年龄段,他们也只会开车,隔行如隔山啊。”他无奈之中似乎又有点忿忿,“城市建设时需要他们,但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底层的,只能逐步离开啊。”
5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上心头。”这天晚上,正好翻到这句诗,突然觉得,有些人,有能力、有资源将自己的愁苦,描述和传递出来,让他人窥之一二,甚至感同身受。但是,还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整理、去倾吐自己的所谓愁苦,更没有自己发声的渠道,以至于让外界都忽略了他们的困顿,甚至是他们的存在。
换个角度说,每一个在外打拼的,都有自己的悲辛故事,而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中,还有多少我们根本不知、并不熟知、或者误解很大的群落。现实中,我们常常只关心自己的顺境逆境,我们的视线往往都只是在自己的周围延展,“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我们在感慨自身的同时,又有多少推己及人?
抽调到基层换了种工作环境,细想来,每每不经意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一种眼界与财富。转念一想,回到自己所从事的法律工作上,多听听各方的声音,做到尽量客观少点先入为主,在任何时候,冷静的语调中不妨多一点悲悯的情怀,或许,意义更为深沉。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