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遇到问题要学会迂回作战,与上司千万不要拼蛮力

2020-05-29   职场趣谈

原标题:职场中,遇到问题要学会迂回作战,与上司千万不要拼蛮力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苏联本土,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与他的上司斯大林元帅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根据敌军凶猛态势,朱可夫认为“有取有舍、积蓄力量、适时反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这与斯大林“寸土必争”的想法恰好相悖。从军事上讲,朱可夫的判断是对的。但斯大林有政治上的考虑,无论如何不肯放弃基辅这样的重镇。结果朱可夫被当场解职,发配到基层作战。这是一个典型的与领导决策分歧案例。

许多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上司的决策不满意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中层管理者,经常会在决策上与大老板存在分歧,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和朱可夫一样“宁折不弯”、“坚持真理”,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两方面重要的信息:

一是上级未必就是错的。上级有更宏观的视角,要为整体利益负责。局部的失败,也许能获得全局上的成功。简单讲,就是你说的未必就一定对。

二是即便是上级真的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你也不能直接表达反对意见。直接表达反对性意见会激起领导的不良情绪的反应,挫伤领导的自尊和脸面,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其结果就会像朱可夫一样谋国不成,谋身也做不到。

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看上面故事的另一个插曲。

朱可夫丢掉总参谋长之后,能力、名气都稍逊一筹的华西列夫斯基走马继任。他知道上级比较强势,所以从不在会上与之争执,但会经常找机会与斯大林闲聊,在喝茶时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地谈军事策略。几天后,斯大林布置工作,决策之英明总会得到大家的由衷赞叹,但没人知道这些思路的关键部分都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幕后贡献。战后,华西列夫斯基深受赏识,官至极品、位列元帅。

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的反差充分证明了假如你想在决策上造反,让领导按着自己的思路走,你要学会迂回作战,与上级不拼蛮力。

所谓迂回作战,就是不直接表达,避免正面交火,化心思于无形,采用暗度陈仓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也是这样“统治”罗斯福的。

在1939年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亚历山大·萨克斯企图说服罗斯福重视原子弹研究,以便抢在纳粹德国前制造原子弹。

尽管有科学家们的信件和备忘录,但罗斯福对此仍不甚感冒,他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为时过早。”

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决定邀请萨克斯于第二天共进早餐。早餐开始前,罗斯福提出,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

萨克斯含笑望着总统说:“我想谈一点历史。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是,拿破仑却想,船若没有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船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会重写。”

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斟满酒,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就这样,萨克斯终于说服了总统,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序幕。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的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当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血管贲张,心跳加快,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做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

自然,对于许多领导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是能够临危而不乱,沉得住气的,不会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而且,许多领导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偏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领导处于指挥全局的岗位上,又加上了权力的因素,领导是很难避免出现愤怒情绪的。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会使领导觉得脸上无光,威名扫地,而领导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这些东西。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

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并转移争论焦点,从而减少领导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不至于先入为主地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给领导提决策建议,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能用心领会你的意见,并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在娱乐活动中,一般领导的心情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模拟等一系列活动的作用,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以下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说服领导。

有一次,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鉴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老王乘机对领导低语:“刘局长,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刘局长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后来,刘局长果真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老王能够不失时机地将眼前的景象同自己所要提出的建议联系起来,使领导产生由此及彼的模拟和联想,从而很好地启发了领导,使他能够接受老王的意见,使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在平常生活中的寥寥数语竟胜过郑重其事的据理力争,这是不能不引起下属深思的,更值得我们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