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猫
《好莱坞往事》爆了,意料之内。
昆汀又火了,情理之中。
这两件事碰一块去了,不过说实话,还非得碰一块去才有看头。因为少了昆汀,这电影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拍。
说电影前,咱们先来说说昆汀吧。讲昆汀的过去,没什么好讲的,有趣的是他的电影。
不过如果跳开电影,我们也看不到完整的昆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很自恋。
对,你没看错,他真的极度自恋。
这里的自恋绝不是贬义词,相反,正因为这份自恋,才让昆汀成为了昆汀。
《低俗小说》这部电影,相信大多数喜欢欧美片的小伙伴们都不陌生吧?
当年可是一举拿下戛纳金棕榈奖。除了荣誉拿到手软,同期的票房也十分可观,仅仅凭借八百万的成本,就赚取了一个多亿的票房。
牛不牛?自然牛,堪称小成本中的战斗机,一飞升天的那种。不仅观众说好,连影评人也纷纷好评。
要知道,筛出一部观众、影评人都叫好的片子不容易,更何况是一部邪典电影了。
邪典电影的特征是什么?暴力、血腥、混乱、癫狂,怎么爽怎么来,没有规则,没有风格,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套路,一切都看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落水狗》不就是个例子吗?一群人,一场把戏,一套规则,一些恶趣味,搅在一块就成了一部电影,但偏偏就是这种很难被称为电影的电影,很容易就能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
一首黑胶原声走起——
紧接着,画面跟进来,那股味道就有了;再加上点血肉和粗鄙对白,风格也有了;再到什么脚踢裤裆,拳打棺材板,手搓机关枪,暴力美学就有了!
那些讲昆汀风格和故事结构的人,总是想得太多,要龙猫说,昆汀还真没想弄什么所谓的“电影风格”,就连“暴力美学”,也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首先是一个影迷,其次才是导演。
作为影迷,他很较真。作为导演,他很自恋。
但偏偏就这么一个自恋的人,一个不懂什么“三幕结构”“戏剧冲突”“故事理论”的野路子的成了大导演、大编剧、大人物。
凭什么?
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请容本猫先从那个得了金棕榈奖的《低俗小说》开始,慢慢捋一捋。
说起《低俗小说》,这片子的好到底在哪儿?
一定有人说是因为“环状叙事”。
没错,环状叙事确实是它的重要特色,而且也是片子得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几个小故事拆开来,打乱重新组合,小技巧倒成了一个特色,有意思,有趣味,还很有创意,电影节就喜欢这种新奇玩意。
但说实话,这种小技巧不属于昆汀——它是电影的骨架,撑着故事的血肉,但这东西真没费多少劲,玩着玩着故事就弄出来了。
昆汀想玩什么?
他玩得是故事,玩得是花样。他玩对白,玩特色,玩趣味,这是他想表达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只有他才玩的出来,有他的特点在里面。
人们一看电影,一打眼就看到:嘿,这不是昆汀(的电影)吗?
龙猫想,他想要的是这个效果。
而戛纳注重什么?乡土、现实、形式、意识形态等等。
这些谁都能拍,没特点,也没意思,你拍个电影大家都不喜欢看,你也懒得看,电影的价值又在哪?
要拍就拍好玩的,要么你爱看,要么他爱看,总有人不喜欢,那还不如拍个自己喜欢的。
所以昆汀有钱后,先拍了《落水狗》,一百来万,满足了,满意了,知道电影怎么拍了。接着《低俗小说》上个档次,八百多万,请了个过气男明星约翰·特拉沃尔塔助阵,效果也还挺好。
再后来就更放开了,拍武侠。
怎么拍?搬着拍,怎么好玩怎么拍。
说是致敬,其实就是拆和搬,把不同电影拆开,再组合在一起。
邵氏功夫片运镜不错,照着来;日本武士刀听说很强,来一把;浴血新娘死而复生,有噱头,也加进来,搭在一起就成了《杀死比尔》。
看起来挺碎的,不够立体感,但昆汀可不管你感觉怎么样,他自己爽就行了。
你要是谈里面的镜头、形式,故事结构都有什么特殊指向,真没多大意义,因为人家压根就没想着按规矩来,有时候纯粹就是“千金难买我喜欢”,就指向了昆汀电影的核心。
你见过老流氓不追姑娘,改追老母猪吗?
昆汀,就是个有文化的流氓。
所以,喜欢昆汀的一般都是铁粉,尤其是像最近几年的《无耻混蛋》《八恶人》,一上来就是酒馆屠杀,火烤希特勒,火枪穿裤裆这种恶趣味满满的剧情,缺统统成了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桥段。
然而,这些情节却往往让正经影评人不屑一顾,和他们心中那个有着神一样地位的《低俗小说》没法比,然后暗叹:昆汀老了。
昆汀真老了吗?
其实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他们看昆汀的角度错了,从头到尾,他就不是一个正经导演,而是一个影迷,也是个玩转电影的艺术家。
《好莱坞往事》里怎么演的?
演西部牛仔,到了片场,进入状态,对台词。台词错了怎么办?那就再来一遍,镜头回到初始位置,再跟一遍台词,再拍一遍。
这片段有意义吗,没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好玩。在电影里拍电影,有趣,有创意,有意思。
再就是怎么着?我看我自己。
演员就位了,路过电影院,看到自己(出演的电影)了,跟售票员通融一下,自己看自己的电影。为了啥?为了满足。
一场喜剧,演得好不好,看什么?当然是看观众了——观众反应好,片子自然不差。
他不仅要自恋,还要放到大银幕上让大家都看到,让别人也爱上他。说不好听是虚荣,说好听了是荣誉。这份荣誉不要也没关系,单要了更好,更舒服。
自然,这片子也少不了昆汀所钟爱的恶趣味,一双jio丫子。
这就是昆汀,一个自恋却有着十足魅力的男人。
作为一部玩电影玩出艺术感的导演,这片子里自然也少不了他最喜欢的一些类型。
老电影,怎么能没有?海报、镜头、桥段,该有的一个不落,对于深度影迷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无可匹敌的惊喜。
好莱坞,怎能不爱?60年代末,市场在转变,但好莱坞仍保持着独属于她的魅力。
西部片,他的最爱,怎么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拍出味道。
《被解救的姜戈》里示范过了,这里咱们换个花样,不是讲好莱坞吗,不是说往事吗,那咱们就拍片场、拍人物、拍明星。拍当红明星没意思,换个花样,咱们拍过气的,拍脾气大的,拍牛仔。
既然西部片了,那肯定得有犯人,有猎人。那主角就是赏金猎人,咱们就拍老派西部片,不要什么推陈出新,就要还原,要时代感,要沉浸,要的就是那个原汁原味的味道。
但你真要想在这片子找什么真实故事,对不起,没有。
人是一个不缺,场景一个不落,但剧本我说了算,想怎么改怎么改,改出花样,好看好玩,看得高兴就行了。如果观众要真想从片子的概述里找到这故事的蛛丝马迹,大概就只能找到好莱坞这三个字了。
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导演的。
就连片子爆出的“曼森杀人案”这个噱头也是骗人的,嬉皮士有,曼森家族也有,罗曼也出场过——但这个案子真没有,不是拍不出来,而是不想拍,拍着没意思,没有创意,倒不如拍一场反杀嬉皮士的动作大戏,又爽又爆,火光四射。
《无耻混蛋》里希特勒都被玩死了,曼森家族怎么就不能玩了?
不但要玩,还要玩的嗨一点,不仅要火,还要更过火。最后倒好,喷火器都拿出来了,前面是烧纳粹,后面烧嬉皮士。烧得好,玩得妙,看得自然又爽又爆。
最棒的点也正在于此——昆汀把之前玩的花样统统放到了这部片子里,可以说,《好莱坞往事》绝对是送给昆汀铁粉的一份绝顶大礼。
但这样玩,玩的人开心了,一部分观众和影评人就不乐意了——这片子同样太碎了。
像昆汀之前好几部片子一样,本片上映后,口碑就迅速两极化,好评就是五星好评,差评一星都嫌多,观众对昆汀的喜爱和厌恶,囤着囤着,就在这部片子出来之后到了一个极端。
难道是昆汀变了?龙猫觉得没有,相信他的老影迷也是这个答案。
那么,既然片子没变,昆汀也没变,老昆汀的恶趣味也还在,还能带给我们惊喜和刺激,这就足够了。
至于不分观众和影评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情,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昆汀电影的好坏,实在是太过于苛刻的一件事情,电影应该是自由、开放的,谁都可以拍,谁都可以演,并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部分人说了算的。
你有你的规矩,我有我的爱好,两者互不矛盾、互不耽搁,有趣的事情会变得无趣,快乐的故事也容易变悲伤,全都因人而异,我承认你的规则,你也应该考虑我的想法。
这是底线,也是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的基本修养。
昆汀,还是那个昆汀。
本猫依然爱他。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