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迷一向有一个习惯,就是给各种武器“找爹”,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并不看好的国产武器。无论是当年歼-10成为成都上空的利剑啸空,还是FC-31在沈阳上空的鹰击长空,这些人都能从外形上给咱们工程师的心血“找个爹”出来。
诚然,武器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因为战争形势的变化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变化呈现趋同的迹象,各国的武器装备日益呈现出“相似”的特性。无论是步兵的轻武器,还是海空军的重型装备,甚至是洲际导弹都“长得越来越像”。
由于美国拥有着全世界最为先进和现代化的武器研发体系,因此美国的武器在绝大多数的军迷眼中就是“又新又好”的“高大上”。都是被人抄他的,哪有美国爸爸抄别人的道理。即使长得像,那也能找出来“爸爸”淘汰的试验机型并加以批判。殊不知,美国人自己都承认,在新武器的研发上已经越来越重视别国的武器研发进程。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美国仿制甚至是“山寨”别国的武器,并简要分析美国这些年来反倒大量“借鉴”中俄武器的原因。
航空竞赛的共同结果:图-160海盗与B1B枪骑兵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冷战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美苏两国在军备上继续进行着疯狂的竞争。冷战期间除了太空宇航技术外,电子科技和空军武器的进步也同样神速。在50年代刚刚才刚刚全面开花结果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60年代迎来了重大突破,以超音速为代表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成为了时代宠儿。
作为空中对地打击的主要武器,轰炸机自然也需要“赶时髦”进行跨步进入。因此,美苏两方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展了新一代的超音速轰炸机。
最先进行超音速跨战区轰炸机技术研发的是前苏联的图波列夫设计局。早在1967年,苏联军方就提出了新一代洲际多用途侦察轰炸机的设计要求,但因为要求航程高达16000千米,同时最大速度要求3200千米/小时,该方案被证明不可实现。
随后在1970年代,军方将这个技术指标进行降格,才由图波列夫设计局完成样机设计,也就是今天的图-160“海盗”可变掠翼式超音速轰炸机。
这款轰炸机采用当时最为流行的可变掠翼式布局,发动机为四台NK-321型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最大推力为245千牛。最大飞行速度为2.05马赫,可以携带45吨的武器,包括X-555巡航导弹和X-101巡航导弹。两种导弹均配有核弹头,可以通过超音速突防的方式进入战区腹地,对敌方的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核打击,是当时苏联的核三位一体打击的重要手段。
苏联生产图-160的主要目的就是研发出一种比图-95飞的更快,胳膊够长的突防型战略轰炸机。毕竟当时冷战的前线已经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放空区和空军基地,以及具有相当优势的高速截击机。这时候还用图-95,别说能不能活着飞到敌国领土,就算飞过去黄花菜也都凉了。
而美国的B1B枪骑兵的发展相比军方作出妥协的图-160可坎坷多了。
B1计划早在1969年就开始相关立项和实验工作,并在70年代末进行过B1A轰炸机的相关测试。但是测试发现,B1A的性能并不尽如人意,加上当时苏联已经有米格-25这种变态和SAM-2这种把U2当傻子捅屁股的防空导弹,美国人认为苏联人有能力拦截高空超音速目标,因此就放弃了B1A计划。
这里插一段小故事,在1967年的时候位于3万英尺高空以3马赫飞行的SR-71被苏联部署在越南的萨姆-2击伤,双三的SR-71都不一定能保证无损,更别说远达不到双三的B1A计划。
但发现苏联人在80年代已经用上了图-160这种超音速轰炸机,并且以机载防区外巡航导弹为核武器的投射方式,美国人认为可以通过“低空高速突防”的方式拓展核三位一体的空军打击能力。于是B1计划重新上马,B-1A项目推到重做,按照图-160的模式做了个B1B枪骑兵。无论是从飞机的气动外形、布局还是武器配置基本就是一个美国风格的海盗。
与其说是美国仿制苏联的轰炸机,不如说是当时的航空发展结果使得两家殊途同归。虽然B1B出现晚了几年,但是从B1A的设计思路看来,两者在设计思路上并无太大区别。
照猫画虎结果画出个白虎:导弹垂发系统的“左轮枪”与“巧克力块”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航空母舰彻底取代战列舰成为大洋上唯一的霸主,各国都不约而同的在军舰上尽可能的加装各种防空导弹。从美国的黄铜骑士到苏联的SA-N-1果阿防空导弹,再到海麻雀和高脚杯,一时间军舰上不装上个三五具防空导弹都不敢出门。
早期的舰载防空导弹都逃脱不开悬臂式防空导弹发射架的桎梏,但随着各种中高空防空导弹的面世,越来越大、越来越粗的防空导弹让这些悬臂式发射架的麒麟臂根本控制不住。尤其是在跨世纪的S-300面试之后,防空导弹更是完全无法控制住自己,大到麒麟臂都不管用了。
于是粗狂的苏联人想到了一个法子,反正S-300就是垂发的,不如把垂发装置扔到军舰上直接用了吧。不过鉴于当时没有足够大的船能够容得下S-300,于是苏联人最早将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安装在苏联最大的作战水面舰艇“基洛夫”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作为战区级远程防空导弹使用。
S-300的海基型被西方命名编号为SA-N-6里夫防空导弹,这一型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圆盘型“左轮枪”式旋转导弹发射仓。这种垂直导弹发射系统位于舰艏甲板上,共有12座8联装共计96枚导弹。
这种垂直导弹发射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射的快,射的猛,射的高。因为采用12座垂直导弹发射方式,在全部的发射井敞开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射出12枚导弹,而且内部的转轮式导弹仓转换下一发的速度也非常靠谱,96发导弹甚至可以做到不间断射击。而由于垂直发射,在冷发射至一定高度后再点火转向,效率更高,有效升限也更高。
美国人一看,这好东西啊,赶紧学一学。于是美国人在1977年仿照俄罗斯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研发了自己的VLS系统,即大名鼎鼎的MK41系统。
这款系统与苏联的里夫最大的区别就是兼容多种导弹,同时采用热发射方式,牺牲部分射程换来更高效且简单的发射流程。
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由单个基础的储存/发射箱构成,一般以八联装为一组,根据军舰的大小和尺寸规划不同数量的发射系统。而且不同弹种的调配更加灵活,甚至可以不同导弹在同一组内。
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兼容的武器非常多,包括进化版RIM-162海麻雀,标准-2、标准-3,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BGM-109战斧巡航导弹。
最早的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同样面临着尺寸过大,小驱逐舰根本吃不下的缺点,因此最早装备在体量更大,更加耐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搭配提康德罗加上的宙斯盾防空系统,MK41导弹发射系统的高效率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宙斯盾”+“垂发”套装全军推广,逐渐成为世界最主流的导弹发射模式。
至于说某个腹黑的兔子,自然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在海军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海军也在进行着“左轮枪”还是“巧克力”的试验。因此在052C型导弹驱逐舰上,咱们依旧使用的是“左轮枪”式,而在052D上全面更换成巧克力了。
而真正的一锤定音则是055导弹驱逐舰(你确定不是巡洋舰?)上整齐的112块巧克力。这也正式标志着PLAN全面进入巧克力时代。
我也想要和“真香”定律:中国东风-21D引领的世界反舰弹道导弹狂潮
中国的东风-21D近年来是出尽了风头,随后面世的东风-26更是掀起全世界的不对称反舰作战的狂潮。作为靠“不对称作战”(游击战和运动战以及地雷战等)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中国军队来说,甭管什么招,能消灭敌人就是好招。由于中国海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帝国主义的海上压制,远洋作战能力堪忧的PLAN尤其注重岸防部队的建设。
除了常规的各种射程的反舰导弹以外,最神奇的就是打开“不对称形式反航母作战”这个潘多拉魔盒的东风-21D弹道导弹。
对于一般的中程弹道导弹来说,如果不携带核弹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毕竟在1500公里的距离上,采用常规惯性制导方式的弹道导弹并不具备高精度打击敌人的能力(反正核平就完事了)。而中国敢为天下先,率先在中程弹道导弹上应用末端变轨和弹头雷达主动搜索的方式,将中程弹道导弹的精确度提高到圆半径十米的级别。同时由于采用主动雷达末端制导,其抗干扰能力和对运动目标的追踪能力足以保证用一记“从天而降的掌法”拍死航母这种大型海上水面目标。
这就像潘多拉魔盒,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都开始研制自己的高精度主动制导反舰弹道导弹。
比如俄罗斯,很早就开始了相关弹道导弹反舰测试。大名鼎鼎的伊斯坎达尔导弹系统作为飞毛腿和奥卡导弹的后继有为青年,最近也进行了反舰导弹的相关改进。伊斯坎德尔M导弹就改进了雷达和抗干扰系统,让该导弹从常规的弹道导弹摇身一变可以反舰了,你说气不气。
比如伊朗,这几天又成功试射了光明征服者反舰弹道导弹,这款同样脱胎于弹道导弹的反舰导弹同样也是在末端进行主动雷达制导,并具有反舰能力。尤其在这个时间点和节骨眼上搞这种武器,不知道是正常的科技进步,还是单纯的想给“川建国”同志添砖加瓦。
美国对这种具有反舰能力的弹道导弹那叫一个不屑。反正我的海军全世界乱跑,别说美国海军了,就我自己的海岸警卫队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等等,陆军,你们这是什么玩意?
陆军:真香。
LRPF系统是建立在陆军ATACMS精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不就是短程导弹嘛,装什么XX)上的改进型导弹系统。相比于ATACMS,LRPF在简单的增加了射程的基础上,也在导弹上增加了新型的导引头,并将原来的分导式战斗部改换成高爆炸药半穿甲战斗部,以取得在全天候对多种不同类型目标的打击能力。
嗯,这个说法很陆军,非常的带有陆军特色。至于美国海军怎么想的,咱们暂且不知。如果未来有那么一天,轮到陆军发射反舰导弹抗击别国军舰了,那么“川建国”就真的成为“建国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