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做出的地产项目,为什么还会滞销?

2020-01-12   明源地产研究院

开发生意中,产品重要性排第一。尽管目前房地产还是金融买卖,但如果产品错了,现金流、运营、节点考核,就无从谈起。

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很多公司的产品流程非常科学,有着严格的流程:

1)必须有市场数据做参考:除了自己人踩盘之外,还会购买外部数据,甚至有人会买多家公司的数据,交差分析对比,求的就是数据尽可能贴近市场真相。

2)必须有深入的客户访谈:首先求样本数量,其次讲访谈深度,会在专门的访谈时观差客户的问题反应。最牛逼的是入户访谈,跟随客户生活,全程录音录像,数百G的影像资料,比刘瑞国存小电影的硬盘都大。

3)必须有最好的户型筛选:确定面积和总价段之后,会招标3-5家一流设计院,主要是挑户型和平面能力。大的集团还有能力,挑选全集团最畅销的户型,有强大的销售量做支持得到的户型配比。后期还会做专门的户型优化,力求得房率最高,空间实用性最强。以前万科设计的户型,还能做到空间零浪费。

4)必须有最优的投入产出比测算:投入指的是成本,也不是完全的硬压,如果投入能决定产出,那还是很舍得的。内行话叫客户敏感点测试,也就是得到把钱花在哪里,才叫刀刃上。

最真实的市场数据,最深入的顾客访谈,最好的户型筛选,以及把钱在刀刃上花足。目的是做到万无一失。

但还是有许多这样的楼盘,滞销了。请各自拿着区域里或者集团内的楼盘,对号入座。

如果复盘一下,做产品的人经验十足,因为任何公司都会让公司的刀把子来参与产品,人是没错的;流程本身也没错,步步严格执行。

问题在哪里呢?

1 逻辑错了

这套流程,本身是错误的。

他有个别名,叫“基于过去”

这几年,有个流派十分活跃,叫做“大数据”派。在数据派眼中,数据是不会说谎的,且能够通过数据的交差分析,得到客户准确的画像,能解释顾客的行为。问题就在这里。

数据,是行为的结果。通过数据,可以还原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给顾客画像。逻辑很闭环,但BUG在于:

行为,是受观念指挥的。

如果人的观念发生变化,那么行为也必将改变。所以数据派,也可以称为过去派;而人类的进步,靠的是什么呢——观念的改变。

数据派永远得到人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本身,又不断的通过学习、咨询,改变自己的观念,得到进步,拥抱未来。这就尴尬了。

所以,就出现了上一章所说用严谨的逻辑,做出滞销产品的现象,层出不穷啊,同志们。

以昨天的数据为准时,你只能把今天,过成昨天的再次循环。

1)你的市场数据,只是昨天那批顾客行为的结果。

很可能,明天顾客的消费观,和昨天完全不一样。这几乎是100%的。至少,今天的地价和昨天的地价都不一样。

用昨天的数据做测算,你连地都买不到,是不是?

2)你分析的顾客行为,是昨天的他。

昨天的顾客,和明天的顾客,会不会是相同的,当然有可能。人也不可能经常改变观念,自我提升;有的人从20-60岁都是一套价值观,有的人价值观1年变3次,这取决于个人的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毫无定数。

但是,如果顾客还是昨天的观念,那他不会把昨天观念的商品,再买一次的。如果顾客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成为明天的他,那他肯定要买明天的商品,也不会把昨天的商品再买一次。

好的产品,都是创造顾客的:完全在顾客的经验之外,但是顾客体验之后,会感受到昨天不曾拥有的美好。所以他改变自己,以匹配商品。

老年人用智能机,年轻人买特斯拉,中年人跑马拉松,都是这样。为了改变自己,过程非常费力,但一旦能匹配商品,就能得到新角色的体验,人生的多巴胺批量分泌。

顾客的消费行为,取决于消费观的变化,到底变还是不变,又非常不确定。不确定性,又是资本非常厌恶的。

资本厌恶不确定,资本要的是安全,其中一条,就是可证明,这就导致了数据派的流行,因为顾客的行为数据,确实证明了N多人选择了N多商品。

一切能被证明的,都是昨天的行为结果,与明天并无必然关系。

许多家长,确定学校好坏的方式,就是每年的重本率,重本率达到95%,有这个数据为支持,家长放心的选择了这所学校。但第二年,有可能直线下降到50%,因为校长跳槽了,并且带走了一半优秀的老师。

这种突发事件,资本将其称为“黑天鹅”,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身。

2 过去无法复制

前面把数据派,说得如此不堪。是不是我就不重视数据呢,当然不是。

阅读数据,只是为了了解过去。以更好的判断未来。

任何人的未来,都与过去相关,存在连线关系:比如一个学生期末成绩是60分,我是不太会相信他第二学期能考到90分的,但完全可能考到70分。

70分,就是他的未来,以60分判断的。尽管如此,谁也不能证明,过去考60分的人,下学期是否能考70分,因为他有可能考80分、90分,乃至降到40分。就如推出微信前,张小龙也不能判断这款APP,能不能成功,有多少下载量和日活量。

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资本“非常厌恶的了,投资回报率都无法计算,那怎么决定是否投资呢?

那么多滞销产品,都是因为产品人,太屈服于资本逻辑,最后让资本受损——变成库存,打折亏本,资本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至今,还有人在期待下一次波段,令其解套。

今天的地王很多,即便不是地王,新取得的土地,价格也高于数据里的逻辑,以下两条,足以解释清楚这个事情:

1)按照开发周期,你得到的最新市场数据,土地是1-2年前取得的,乃至是3-4年前土地得到的结果。

2)你刚取得的土地,和1-2年乃至多年前的土地,无法比成本,甚至位置更远。

数据派并没有醒悟,他们制造了目前批量制造滞销品的一句话,你肯定听过:

控总价,提单价。

提单价,是因为土地成本更贵,不提高单价,无法满足项目立项的利润率;控总价,是为了让顾客买得起,所以结果就是压缩单套面积。

如果不压缩面积,顾客只有一个抗性:面积是我想要的,但是价格贵了一点。

控总价提单价,后期营销必然会面对两个抗性:

1)价格不是我预期的,要更贵;

2)面积不是我预期的,它太小。

解决两个抗性,要比解决一个抗性,难多了。

畅销品的成功,你无法复制,因为它拿地比你早。这一点足矣。

3 创造未来,产品永恒的主题

产品永远是创造题,而无法是证明题,因为一切可证明的,都无法复制。

诺基亚的成功是被证明的,但是乔布斯无法复制它;微信的成功,也可以证明,你复制一下看看呢?

那有人要问了:吴总,我过去都是复制别人家的产品,请解释我为什么成功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复制了户型不假,但是创造题,是别人帮你做了。

比如政府,他帮你创造了新区的未来,让顾客看到新的生活可能,所以他们买了;比如大势,放水的热钱帮你创造了房子的资本属性,让顾客看到了赚钱的可能。

你得明白,之前帮你做创造题的人,还有否能力帮你继续创造?

房地产是重资产,有很多外力可以借,但为了增加胜率,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多做一下创造题吧?

这道题,并不难:

1)以顾客现在拥有的生活方式,为起点。

客户研究还是非常重要,就如一个老师制定提升计划,要知道学生的现状。房地产的客户研究,并不应该问客户要答案,而是了解他们的居住现状,比如居住的空间、家庭的结构、现有资产的价格。

2)创造性提出新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根据顾客新的家庭关系,对社区进行原创性设计,户型要适应顾客新的家庭关系,社区要形成新的邻里关系。

不同起点的顾客,终点并不一样。所以我这里也没办法给出创新方案的标准化解决之道。

确保胜率,我们通常的经验法则是:

1)创造出2倍于顾客现有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不论是户型、社区,都需要远高于顾客的居住现状。

2)收取1.5倍顾客现有资产估值的价格。

1.5倍可能已经超越了顾客的出价预期,但其实很有性价比,因为它对标的是2倍的生活质量。

这一个过程,就是创造了未来,因为顾客只花了1.5倍的价格,就得到了2倍的生活质量提升。这是他过去没有的。

我们还有更简单的产品思考方式,也完全和数据派不搭边:

1)如果你的产品价格,高于目前周围在售楼盘。比如别人卖200万,而你必须卖400万。这看上去是死局,其实未必。

2)找出这个片区能够出价400万的顾客,创造出600万的生活方式,只售400万。他们就超越200万的市场均价边界了。

顺便说一说,“市场均价“,是一个很扯蛋的词语,比如说某个市场均价1万,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思考着9000和1.1万的产品,9000者求性价比,1.1万者求价格引领。

一句话,就把“市场均价“给推翻了:因为生活中,从来没有平均主义。

比如,街头每辆车,都代表一种购买力,把他们的车价平均一下,不代表任何一个车主。

来源:观念研究院(ID:cdshixiao)。转载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