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为城,义在怀远

2019-06-22   大罗言酒

“荆山为城,义在怀远”的蚌埠市怀远县,位于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美誉,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唐、虞时代,设有涂山氏国。远古时期,涂山氏国的女娇在涂山南坡,吟唱出的“候人之歌”,为中华民族的“南音”之始,被收入《周南》、《召南》、《吕氏春秋》、《诗经》等典籍。

怀远是大禹治水、召会诸侯之地望所在。《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怀远县志》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

怀远河流纵横(澥河、淝河、涡河、淮河、泥黑河、双龙河、青沟河、新淝河、符怀新河、茨淮新河等),山峦起伏(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更是南北荟萃,热闹非常。

胡三包子

大锅熬制的骨头汤里面有蘑菇木耳冲上鸡蛋,再放点香油,那味道就一个“香”,加上她家纯手工的包子,可算得是当地小吃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五岔烧全鸡

怀远的五岔烧全鸡,是以代代相传的大禹烧全鸡烹制方法为基础,选用农村,山野处散养多年健壮草种公鸡(心肝肫血头等入菜),配有数十种对人体有益的中药材,经多道工序,文、武火烧制而成,入口浓香、热烫、爽口鲜嫩。

怀远石榴

"怀远的石榴砀山的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且久负盛誉,据传从唐代已有栽植,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有:"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

怀远石榴的显着特点是: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而玉石籽、玛瑙籽核软可食,籽粒晶莹,若珍珠,似宝石,风味醇厚。清凉甘列,可滋补身体,有益身心,甚称榴中珍品。

玉兰酥

俗称大泡果,是以怀远县境内淮河两岸的优质香糯米为原料制作的。

制作过程颇为繁杂,香糯米先要经过浸泡、粉碎、蒸馏、搅拌、揉擀过程,再切后晒成果坯,后经温油浸润、沸油炸等十多道工序,最后配以白砂糖等精制而成。具有泡、脆、酥、香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曾是宫廷的御食糕点。

河溜小豆饼

“河溜小豆饼,梅桥大青豆”,这是蚌埠人对家乡名特产品的点赞。

相传,元朝末年,旱涝灾害交替,乳名重八的凤阳孤儿朱元璋,小小的年纪就出家当了撞钟礼佛的小和尚。这年冬天,寺庙断炊,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小和尚朱元璋,渡过淮河一路向西化缘乞讨,走到怀远县河溜地界,又冷又饿,两眼一黑,两腿发软,晕倒在路旁。心地善良的庄稼汉葛来安,将小和尚背回家中。

为了让小和尚早日康复,葛家老母亲用一斗绿豆磨浆,点制了一竹篮铜钱大小的河溜小豆饼,煮给小和尚滋补身子。绿豆磨制的小豆饼,味甘性平、清热解毒、补气和胃、营养丰富,小和尚食之很快康复。

小和尚后来反元起义,夺得天下,当上了大明朝的洪武皇帝,葛家老母亲制作的河溜小豆饼,被誉为“救驾小豆饼”,成为宫廷美食。

怀远县的河溜镇周边盛产优质绿豆,小豆饼加工原料充足。明清时期,小豆饼就以饼小、黄亮、味鲜、耐煮、口感好而驰名涡淮两岸。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还有淮王鱼、怀远甲鱼、芡河银鱼、沙沟西瓜、相思萝卜、怀远糯米、生炸丸子、人生鱼、烧杂鱼、农家圆子、泡条馓子、龙亢糟鱼等,数不胜数。

怀远的美食之外,酒文化同样名闻遐迩。

行酒

行酒,即相互之间敬酒。开席饮尽三杯以后方能敬酒,敬酒先敬上席,因敬一杯酒不为恭敬,至少在两杯以上,所以敬酒者可"邀杯"或"走杯","邀杯"是把别人的酒杯借为己用,"走杯"则是倡导别人跟着自己一起敬,也有主动跟着敬酒人一起敬的,俗称"跟着走",敬酒的对象一般是贵客和长辈。"邀杯"和"走杯"是怀远酒俗文化的特色。

端酒杯

在敬酒时,敬酒人手里的酒杯少则两盏,多则八盏或十盏,酒杯多时,因手掌的面积有限,酒杯可从大拇指背一直摆放到前臂,摆放方法有:"楼上楼"、"梅花盏"等。端酒杯是怀远酒俗文化中的一项绝技。

怀远,美丽的地方,刚才所说都只是它的一点皮毛,它还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明清古建筑群、荆山、卞和洞等风景名胜。以及由涂山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和楚文化衍生出来的花鼓灯艺术,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