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几十万人打不死突厥,为何李靖仅用一万人就生俘颉利可汗

2019-06-05   有历史

唐朝是历代外战成绩非常辉煌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唐朝开国之初,对突厥、吐谷浑、高句丽呈碾压之势,几乎是打谁灭谁。

虽然是唐太宗领导有力,但论及具体战争,和唐朝名将们的天才表现是分不开的。例如唐朝最负盛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将李靖。

大唐开国名将李靖(571-649)家族中有过不少军事名人,例如其舅父韩擒虎,曾经率军进攻南陈,生擒陈后主。家学渊源对李靖的军事才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是他后来建功立业的重要前提。今天,我们来看看李靖打过的传奇战役,了解战神李靖的军事谋略。

一、兵贵神速,把江南后梁制的服服帖帖

唐武德四年(621年),已经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唐朝,开启了征讨四方的战争。当时南方势力最大的是后梁萧铣,其疆土横跨自荆汉到岭南的广大区域。

李靖向李渊呈献的“图铣十策”,颇受李渊赏识,李渊便让李靖跟随赵郡王李孝恭一同出兵进攻萧铣首都江陵。

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

李靖看准这一战机,果断率兵东进。诸将纷纷请求暂停出兵,以待三峡险涧水退。然而李靖坚定不移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他认为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

李靖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率军越过天险三峡,直捣萧铣巢窠一一江陵。

萧铣措手不及,节节败退,终于在内无斗志,外绝援军的困境下,“遣使请降”。李靖于战前擅长用间以“知彼”,又善于运用情报掌握敌方的心理,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二、媲美封狼居胥,李靖千里奔袭擒捉颉利可汗

突厥是隋唐时代北方最大的草原帝国。以往隋军与突厥作战,其兵力皆达几万乃至十几万、几十万之巨,如此重兵却屡战屡败,多次征战突厥而无果。

贞观四年正月,时突厥颉利可汗正驻扎在定襄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李靖身仅率少量骑兵孤军深入,他料定突厥可汗疑虑大唐倾国而来,突厥可汗一夜数惊,不敢主动出击。李靖一面派出间谍分化离间,致使突厥可汗的亲信大将康苏密叛变降唐,一面乘夜突袭定襄城,大破颉利可汗的主力,突厥残兵狼狈北逃。

之后李靖便掌握主动态势,立即进击,几十万突厥兵招架不住,纷纷溃散。

如果换作别人,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了,唐军久战疲惫,不宜再深入虏庭追击。但李靖眼光独光,他看准了突厥已经是丧家之犬,只需要再给致命一击,便可将其彻底击溃。

此年二月,退守铁山的颉利对唐军压境非常害怕,遂遣使至唐谈判求和。唐太宗一方面派鸿胪卿唐俭前往突厥招抚,一方面又密令李靖率兵进击。李靖认为用兵的时候到了,时不可失,立即部署选精骑一万,引兵突袭。

李靖率精骑一万人,携带二十天的干粮,深入大漠突袭颉利牙帐。另一位唐将李勣积极配合,率兵北进,抢占碛口要道(今内蒙古二连浩特)。

李靖率骑兵昼夜兼程,一路悄声无息,一边擒杀突厥的侦察人员,一边掩盖行军痕迹,顺利地杀到颉利驻地铁山,颉利正与唐使置酒高会,哪料到唐军神兵天降。当下来不及抵御,仓促率兵北逃。

突厥人跑到碛口,被埋伏在彼的李勣迎头一击,又是死伤惨重。颉利可汗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好掉头向西,企图投奔吐谷浑。途中众叛亲离,跑到大同道(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附近,被唐军杀散,颉利可汗本人被生擒。

至此,历代深以为患的漠南全部平定。李靖作为将领有着高度的军事敏锐力和坚定的作战决心,他总是能果敢做出因敌制胜的决策,抓住最好的用兵时机,以少胜多,突袭制敌。

三、精骑战术再次奏效,消灭劲敌吐谷浑

吐谷浑盘踞在今青海陇西一带,隋朝时曾被重创过一次。隋唐之交趁中原大乱再度恢复。

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伏允侵扰唐陇西,李靖受命出兵攻打吐谷浑。

吐谷浑仗着天时地利,曾经三次令唐朝军队无功而返。吐谷浑闻听与唐军又至,便烧去野草,让唐军战马没有食物可吃,变得羸瘦而无法赴敌。李靖深知狭路相逢,将勇者胜。他留下老弱之兵,率精骑一万人,携带二十天的干粮,硬是从青海甘肃交界的狭窄小路上穿越过去,历经无人之境2000余里,绕到吐谷浑后则发起了进攻。

伏允可汗万没料到唐军如神兵天降,仓促接战被击败,仓皇逃入柴达木盆地大沙漠中。李靖又施猛追穷寇之计,在一万人的主力中,再先精选1000骑兵,急速奔驰直趋图伦碛(今新 疆且末西),袭破伏允牙帐。

半年的时间里,李靖横行青藏高原五六千里,最终在积石山恶战一场,吐谷浑可汗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他创下了贞观时期唐军全胜战绩,也为自己的出征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李靖的神话为何难以复制

自高祖至高宗三朝,唐将虽然人才辈出,但没有任何一位将军与李靖有可比性。

李靖不仅有出众的武艺,足智多谋,文治武功兼备更具有大的战略观。战场瞬息万变,固有的兵法、传统、习惯很可能成为获胜的障碍,李靖有强烈的谋变意识,善于分析实时战况,迅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李靖看来,战争的最后结果固然受双方综合实力对比的影响,但每一场战役的结局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帅指挥决策、把握战机、分析研判的能力。

将帅要决胜千里且稳操胜券至少要能够做到以下六点:能不失守地、能后战先胜、能明战地地形、能判敌方强弱、能断时宜选择、能觉官兵才能,这六点包含了李靖对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敌我双方的综合考察判断。

除此之外李靖还能集思广益。他说:“军中无小言,有言必听之,逆耳忠言须受之,顺耳诈说须弃之,总之明听实情、参会众人,方可弥补自身缺陷。”

在治军理念上,李靖深知,将帅善于带兵,整支军队才有战斗力。他认为,带好兵就要用好赏罚手段,以此激励将士们的士气,保持克敌制胜的斗志。李靖在带兵打仗之初,发现手下有官兵畏敌却不畏主,于是下令杖责不服从命令、临阵脱逃者,对几名在军中影响极为恶劣的反面典型给予重罚。

“唐之善于兵,无若李靖”。 李靖是我国军事史上一代“资兼文武,出将入相”的著名军事家。他在多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展现了他别具特色风范的战争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军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