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到了具体干活的时候就会发现,行业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投入产出比就有着太多的不同。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国内居民大多从事体力劳动。诸多体力劳动之中,有一份十分让人心酸的采盐工作,采盐三年黑人变“白人”,但是为了生存非洲人还是在抢着做。
这群采盐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的博洛南部落,按照现在的划算标准来说,这里属于一个原始部落。早期的地质活动,给当地居民留下了盐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靠着采盐卖盐为生。其实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盐的价格并不低,这份工作真正的艰难之处在于采盐。原始部落之中,居民们对于现代工具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掌握采盐的技巧。一般来讲,当地人采盐就是按照祖先留下的办法,下潜到湖底捞出岩土壤,或者是收集湖岸上留下的盐晶体。
与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不同,这里的盐还没有经过二次加工,腐蚀性很强。因为对盐的具体性状不够了解,再加上本就没有防护用具,采盐人的身体会出现各种状况。先是眼睛会逐渐失明,其次就是部分采盐人还会因为盐水进入耳蜗导致耳聋。因为身体皮肤与盐水长期接触,原本的黑皮肤上会有一层结晶体。长期缺水的非洲并不能满足采盐人日常清洁所需的水量,时间一长,结晶体就吸附在皮肤之上无法脱落。基本上不到三年的时间,原本纯正的黑人皮肤就会变成被盐晶体附着的“白人”。
在大多数工作者眼中,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是在当地这么危险的职业每天也只能获得9美元左右的收益。不公平也好,没必要也罢,为了填饱全家人的肚子,即便是再危险也有不少人一直在抢着做,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