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头条”《声入人心2》:当小众遭遇饭圈

2019-08-02     影视Mirror

当黑皮肤、爆炸头、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的中非混血选手俞华在舞台上唱响一首《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时候,氛围完全被点燃。

第一季硕果累累,让《声入人心2》毫不意外的加入暑假档混战。依旧延续了第一季高颜值、高身高、高学历的成员配置,实力堪比导师的业界大佬,“偶像练习生”式的实力颜值兼具的小鲜肉。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看,第二季的配置都意在完成自我的升级。


但升级的同时,或许也意味着争议。两期节目播出以来,这档斩获了2018年年度最高口碑的综艺节目便遭遇了二元割裂的局面——一边是对于成员实力的肯定,另一边则是豆瓣评论中对于节目效果的忧心忡忡。

即便初见时的惊艳,以及后续的记忆加成,让《声入人心》第一季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白月光”,但在节目之外,对于成员个人的追捧,对于唱演片段的忽略,是否也是《声入人心2》陷入口碑争议的关键原因呢?


《声入人心2》成色几何?

《声入人心》第一季在豆瓣的评分是9.2分。

这种将高级的文化形式以一种更加大众化的方式向下倾斜的演出方式,不仅仅打开了美声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也的确让一些优秀音乐剧、歌剧演员进入了大众视野。

一个直观的例证是,节目开播后,郑云龙的微博粉丝数量从两千冲上了90万,仝卓、高天鹤等高颜值的选手们也已经常驻湖南卫视,在歌剧之外开启副业成为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噪的转变,不仅仅让这些在自己领域中苦苦挣扎的音乐剧、歌剧演员们终有出头之日,也反哺在了节目本身,让它无可摘指的成为2018年度的综艺口碑TOP1。

第一季有些出乎意料般的成功也推高了第二季的整体配置。

从成员选择来看,不论是年轻、颜值高的偶像,学院派出身的学霸,还是业内资历丰厚的大咖,无疑都完美延续了之前的“神仙阵容”。刘岩、郑棋元、张英席等等业内领军人物的加盟,《快乐男声》、《偶像练习生》等人气选手的来势汹汹,都赋予了《声入人心2》不逊于第一季的热度。

除人员阵容之外,节目在成员组队、表演、点评等不同环节也都有策划上的更新与升级。从初登场的十五位行业出品人共同进行首次首席和替补认定,到后续唱演中的“请教”battle,更加激烈的赛制,小学员与业内大佬的正面对抗,都突出了《声入人心2》期望在唱演之外增加更多趣味性的野心。


然而,在节目升级的同时,它也在面临着一二季的磨合问题。

“冷眼看电视”将《声入人心》第二季的赛制与《Produce101》比较后发现,赛制方面的改动目前并没有减轻与《Produce101》的相似感,反而增加了赛制的不合理性。“回想上一季,此时已经神仙歌曲满天飞了,而本季还没多少人有机会开嗓。”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一步到位的创新,并未掀起观众更多的共鸣。

另一方面,刻意制造悬念的剪辑方式也让《声入人心》的重心从展现的音乐变成为“悬念”让步。入场顺序、制造悬念、选手故事线等等剪辑方式的出现,让音乐本身恰恰被忽略。豆瓣网友直截了当:“新的一季,新的36人,似曾相识的桥段却仿佛明日黄花,更难激起强烈的共鸣”。

从口碑方面来说,回想惊艳四座、广受好评的第一季斩获9.2的豆瓣高分的高光时刻,豆瓣评分稍逊一筹的第二季,的确离不开赛制创新和剪辑问题。

但这或许并非盖棺定论的主要原因。抛开这一点,仅仅从《声入人心2》最核心的音乐质量来看,其依旧延续的是第一季的高质、高量,甚至不乏刘岩、张英席这类几十年经验沉浸后一张口便能让所有成员潸然泪下的“大佬”。

那么,为何让观众心心念念的《声入人心2》,又会在节目初播便遭遇口碑滑坡呢?


小众难题

尽管《声入人心2》已经开播,但属于第一季成员的高光时刻却依旧没有逝去。

成员郑云龙在不久前转发了一条微博,先后艾特了成员阿云嘎、李琦和鞠红川。这条微博的转发数和点赞数都已近万,虽然不能与流量小鲜肉们的数十万数据相比,但作为一位走红仅仅半年的音乐剧演员而言,也足见他的地位与人气。

无独有偶,郑云龙享有的“流量”的待遇,在其他成员身上也有所呈现。无论是后续巡演的一票难求还是在综艺节目中的频繁现身,梅溪湖36子都在持续不断的证明着他们的商业价值。



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声入人心》的成员们拥有源源不断的长尾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二季的处境艰难。对于小众题材而言,在《声入人心》第一季口碑爆棚、收视稍弱的情况下,“巩固老粉”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节目播出两期,新成员们在业务方面依旧可圈可点,用第一季成员高天鹤的话来说,即“如果说我们第一季是‘神仙打架’,那么第二季就是‘魔王斗法’。”

但社交平台中,依旧不乏“怀念第一季”“眼里心里都是大龙”的声音。第一季中的惊艳亮相,让梅溪湖女孩们在时间的加成下稳固为一个典型的群体。即便“36碗水端平”一直以来被她们奉为圭臬,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这杆天平,并没有被用在第二季。

在一声声的排斥声中,以及梅溪湖女孩接连不断对于外界争议的“战斗”中,曾经的“梅溪湖36子”正在逐渐与饭圈画上等号。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声入人心》一档节目所难以避免的困境。

饭圈文化的全面渗透,不断冲击着音乐剧、美声的圈层生态。如同吴亦凡的粉丝未必爱好嘻哈,张云雷的粉丝未必喜欢相声一样,不少追星女孩接受偶像对文化产业安利的前提是有偶像本人参与。

对于第一季成员的追捧,让难以抑制的“饭圈文化”对于节目本身的出圈又产生了无形的压力。

那么现在问题的关键,或许又回归到了“产品”本身。如今,熟稔于内容消费的观众,除了最初面对吃螃蟹的新鲜感,在“一流的商家卖体验,二流的商家卖产品”的时代,若不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就无法实现演员个人粉丝到节目粉丝的转化。

对于《声入人心2》的表现,有位网友一针见血:“只要保持歌声的质量,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流量之于小众艺术本身而言,可以说既是解药也是毒药,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这份热度。



当然,现在要盖棺定论,给节目一个最终评分还为时尚早。毕竟在第一集节目的一众吐槽之后,第二集的口碑已有所回升。

这里或许可以借用张英席的一句话: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谁都逃不过去这一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QN5WmwBUcHTFCnfY5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