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没有时间整理?
不舍得扔东西?
想整理却始终提不起干净?
乱一点才有生活感?
……
Stop!
你只是不想整理罢了。
如果你也和灵遥一样,在过了好几年的“邋遢生活”后,也想要让自己的日子有些不同。
那么,请和我一起翻开这本有着20年整理收纳咨询经验的佐原美和写的《鼓起勇气,开始整理》,向“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取经,唤醒你的整理力吧!
对了,这位阿德勒也是《自卑与超越》(更多内容,请戳:自卑与超越 | 遇见内心强大的自己)的作者哟。
相信,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不仅能够把那些不适合你的东西,清理出你的家,还会对你的人生有不一样的思考哟。
01.
立下的flags一再倒下,
你真的不想住在干净整洁的家里吗?
住在干净整洁的家里,是许多人的梦想。
然而,一提到“整理”,我们的心里,却总是有无数个“拒绝”的理由。
举个例子,过去的灵遥,常常会用“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来整理”这个看似合理的万能借口,来搪塞落笔一刀,仿佛只要有了这块“免死金牌”,我便可以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吃着薯片,唱着歌。
如果你是真的很疲惫,那么的确应该把“休养生息”放在第一位。
但是,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哪怕休息够了,也会自己给自己找出各种事情,来拒绝整理,那么,背后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
比如,你可能打从心里觉得,整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哪怕把房间收拾得再好看,可能没有过多久,就乱了。
再加上别的事情,如,出去玩、玩游戏、看电视,带给你的诱惑,你自然而然也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了”。
所以,在动手整理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阿德勒的心理学里,有这样的一个中心思想:人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而这个“好处”,就是“行为”的目的。
你可别小看这个“目的”,要是没有了它,人就不会采取行动,要是它不够清晰、不够强烈,就算勉强开头,我们也会用尽法子把它无限延后,就算逼着自己去做,过不了多久也会觉得“这件事情,不做也可以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动手开始整理的你的房间,你得找到“你整理房间”的好处,然后给自己一个动手的理由。
那么,读到这里的你,为什么想要整理房间呢?
是因为干净的房间能够帮助你放松身心吗?
是因为找不到东西时,你总会觉烦躁异常吗?
是因为不整理房间,你总是不清楚手里都有哪些东西,然后花冤枉钱吗?
是因为只有整理好房间,你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你需要的东西吗?
请问问你的内心,找到一个强烈的理由,然后动起来吧。
02.
一扔东西就下不了手,
你是在“爱惜”还是在“浪费”?
对许多的人来说,扔掉家里已有的东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这些东西可能已经跟了我们很多年,与它培养了很深的感情,如果扔掉,总会觉得它们很可怜。
另一方面,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很主观地去看待一个东西。也就是,在你心里的一个破烂,在别人眼里,也许是一个无比珍贵的宝物。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整理”这件事情,变得格外的艰难。
比如,你可能会在要求另一半,或是,孩子整理房间的时候,遭到对方严厉的拒绝。理由无外乎是,理啥理,现在这不挺好的吗?
对了,在这里,灵遥想澄清一下“整理”与“收纳”的区别:
整理,是指从一堆物品中,甄选出自己最需要的留下,然后再妥善处理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收纳,则是指给留下的那堆物品,找一个固定的位置,方便自己与家人的取用。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扔东西”上来。
我们先来看看东西是怎么一点点地变多的。
假设你已经有了一只常用的口红,可是在逛街时,你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色号,一时冲动,便买回了家。回到家里后,你不舍得把手里的这只口红扔掉,因为还没用完,或是还很喜欢,而且,你也不讨厌这只口红。于是,你家里的口红,也就越堆越多了。
但是,把这些口红留在家里,真的是好的吗?
如果你偶尔还会使用它们,自然是可以的,证明你的的确确还需要它们。但是,如果你因为这只新出现的口红,不再用它们了,那你就是在糟蹋东西了。
这就好比,一个女孩儿明明有了男朋友,却在一次聚会上,爱上了别的男人。
但是,她很纠结。现在的这个男朋友对她很好,虽然长得并不帅,但却把她捧在手心里对待,而新认识的那个男人,对她似乎也有点意思。
于是,她选择在与男友交往的同时,偷偷与新认识的这个男人保持联系。
你会怎么看待这个女孩儿的行为呢?你是不是会觉得她很过分,脚踏两条船,糟蹋了两个男人的感情?
其实,当你的家里囤积了很多用不上的物品时,它们也是这样看你的。并且,它们还会相互憎恨,觉得你,也就是它们的主人,有了新欢,就不爱这个旧爱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买入新的东西,那么你最好先妥善处理好和之前那个的关系。
03.
说不定哪天会用上?
但是,真的会用上吗?
“这个东西不能扔呀,说不定哪天要用上……”
在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也不是少数。
这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维持稳定的身体状态,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也就是说,除非这种本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否则我们都会竭尽所能地去维持原状。
毕竟,谁也没有把握,在做出了改变后,一切就会往好的一面去发展。
我们把这个“本能”放在整理中来看,就是,
假如你的手里,有一双很久都没有穿过的鞋子。即使你心里再清楚要是把这双鞋子扔掉后,你的鞋柜会整洁不少,你也会在整理的时候,打退堂鼓,告诉自己“说不定在哪天,我就会穿上这双鞋子呢?”
但是,“那一天”到来的概率,到底会有多少呢?
针对这个问题,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担忧有60%是毫无根据的,有20%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有关啊,有10%是完全没有影响力的,还有5%是模模糊糊的,并不确定的担忧。只有剩下的那5%才与真的可能发生的担忧有关。
所以,不要再自己吓唬自己了,那一天到来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不过,曾经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一定是悔不当初的,甚至,可能会为了脑海里想象中的,可能会发生的糟糕情况,而感到焦虑。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大脑总会对那些糟糕的事情印象深刻。因为,在原始社会,就算忘记了那些开心、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不会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太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其实,你之所以选择会离开一个东西,或是一个人,都是因为那时的你知道,如果继续下去,也只能给彼此带来痛苦。
为什么不接受缘分的安排,先暂时放手呢?
况且,如果你真的在未来需要它,那就再去重新买一件能够满足你要求的好东西吧!毕竟,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成长后的你,会邂逅更好的东西,和更棒的人呢?
04.
过不了一会儿就乱了?
“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好不容易整理好的房间,一不小心就变回了原样。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始终无法鼓起勇气整理房间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整理收纳”语境下的反弹指的是什么状态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把物品收纳在了固定位置之外的地方,结果自己都搞不清楚,家里到底有什么,二是物品虽然被放在了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没有定期整理,导致物品的数量积累过多。
我们先来解决的一个问题,东西用了老是忘记放回原位怎么办。
记得和落笔一刀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他经常说我,你呀你,每次我找你要东西,你都告诉我“不知道”,你这是一个女主人该有的样子吗?每每此时,我都会和他狡辩,“我找过了嘛…… 那不是没有找到嘛,你也不能怪我呀……”
我相信,有不少朋友读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是呀,如果每次用完了东西,我们都能够主动地把它放回原位,怕是再也不会出现乱糟糟的房间了。
然而,真相却是,在想要使用的时候,哪怕相隔好几个房间,我们也能把它找出来,但是,一用完了,常常会忘记把它放回去。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你在收拾的过程中,常常会忘记给这些放在台面上的东西,找一个家。
比如,回家后,没有来得及挂进壁橱里的衣服,你多半就会随手把它扔在沙发或者椅背上;吃完饭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洗的锅碗瓢盆,也会顺手被扔在洗碗槽里;没有来得及拆的快递,也会摊在你家的地板上,让你的房间,显得凌乱不堪。
对这些东西,灵遥有三字秘诀,那就是,“马上做”。 因为,你一旦行动起来,用不了多久,你就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了。
但是,都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呢?
答案是,靠近它的使用地点。在客厅里的使用的东西,就放在客厅里,在卧室里使用的东西,就放在卧室里……如此这般。
解决了“把用完后东西归位”这个问题后,我们来看看,东西太多怎么办。
东西太多,除了有前面说的“舍不得扔”“害怕扔了后会在以后用上”等原因外,还与你管理东西的能力有关。
举个例子,对那些收藏家来说,家里的东西,哪怕再多,也能够在想到的时候,立刻把它们拿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管理你的东西。
在书里,作者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定期整理,定期把不需要的东西,清理出去,第二个,是准备一张家的平面图,在上面清楚地标记好,自己都有哪些东西,都放在哪里。
这样,你就不会觉得东西多到难以管理了。
以上,便是完书的内容。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与物品不断地打交道的过程。
在每一天里,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与我们想要的物品,产生连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物品的帮助,我们的日子才能够顺利地过下去。
所以,学会好好照顾它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人,因为没时间、完美主义等理由,放任自己糟蹋物品,糟蹋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不想在早上起床后,因为找不到钱包和钥匙而焦虑,不想在下班回家后,因为看到一个凌乱的房间而头疼,不想再参加聚会前,因为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而发愁,那么你得学主动地去把那些不适合你的物品,送出了家门,再给那些留在你家里的物品,找到了一个家。
这样,你会发现,不仅房间干净整洁了,你的心也定下来了。
甚至,在你的带动下,你的家人也会和你一起,用心维护好你们共同的家,让它变成一个充满爱、温暖与安宁的地方。
祝整理顺利!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践行着“日读书1本,日更文1篇”的职业读书人,曾过稿十点读书、网易蜗牛等平台,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