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最近说“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这些言论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论。郑文锋的言论确实过于偏激,至少在同一个领域,四大发明确实是领先的。而说“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把话说死了。不过小编也要反对以四大发明来证明中国古代科学发达的观点。
一,四大发明属于技术,并非科学
什么是科学呢?从古到今,关于科学的定义,已经有了很多人去说过。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中对科学的解释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对科学的解释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可见,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科学产生于哲学。在古希腊早期,出现了以泰勒斯为首的哲学家,他们研究大自然的形成、演化规律,他们把这门知识称为哲学,也就是“智慧”。在雅典黄金时代,人们所关注的知识世界从自然转向了人文,产生了人文主义,同时也标志着西方的哲学分裂为了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两部分了。而自然哲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
泰勒斯:西方科学之父
中国同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社会、政治、人性,因而忽视了自然界的探索。不过忽视并非代表就完全没有,例如道家提出的“道”,也就是试图以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大自然的现象,而名家也提出过一些概念。只不过这些观念都流于空泛,因而在实质是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反而发展成为了玄学。
诸子百家:基本都是政治学家
和科学对应的就是技术了。人们常常把科学和技术统称为“科技”,实际上,两者还有很大的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
一门技术
如果说的简单点,技术就是一门手艺。厨师有厨师的技术、纺织工有纺织的技术,在高端领袖有生物医药技术,电子技术、软件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等。在当今世界,高端的技术都需要科学理论来做指导,但是在低端产业方面,技术往往就是一门经验。在古代社会,技术基本都来源于经验,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发生什么联系。直到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才紧密起来。
而四大发明却也是一门工艺,无需要理论制造,来源于经验。如火药,并非人们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来配出了火药的成分,而是在炼丹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可以爆炸的配方。人们将这种配方记录了下来,就成为了一种技术。在例如指南针,人们不清楚为何指南针会指向南北方,但是人们的确发现了这种现象,但不是发现远离。而活字印刷术来源于印刷工对工艺的改进,造纸术也是造纸工不断改进而来。因此,四大发明并非是科学,是技术。
二,中国西方古代科技不平衡
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西方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希腊罗马时代的科学理论就已经和文艺复兴时代相差不远。而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却一直处于原始、幼稚、萌芽的状态。
战国时代的《墨经》对一些光学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一些合理的解释,但是没有提高到逻辑理论的高度。而东汉的张衡恐怕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曾提出了宇宙的模型,对月食等现象也做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释。然而张衡的解释虽然十分合理,但也只是寥寥数语。而张衡之后所谓的“科学家”,如沈括、郭守敬、宋应星等,他们却是天象学家,或者是技术的记载者,严格上来说并非科学家。
《天工开物》中的插图
而西方在古希腊罗马就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巨匠,其中以数学领域和物理领域最出色。如数学领域产生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伟大的数学家,他们基本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在物理学领域,最杰出的是阿基米德,他提出了杆杠原理、浮力原理等,是物理学的奠基人物,被称为“力学之父”。他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显然,这是在杠杆原理之下才敢说这样的话的。
阿基米德
相对于科学的严重落后,中国的技术却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在古代,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十分重大领域的青铜冶炼、钢铁冶炼、陶瓷制造、纺织技术、弓箭制造、造船技术、耕种技术等都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有的甚至领先西方长达1500年之久。当然并非所有的技术都领先,但是可以说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基本都是世界领先的,而四大发明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代冶炼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现象呢?这和中西方的文明差距有关。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在经济上更加重视工商业,因而对农业的开发力度不够,而短缺的东西也可以买卖。这也就使得西方国家在许多技术方面的突破缺乏社会动力。
而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在这样封闭、稳定的环境下,人们只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依赖的技艺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如,农民必须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手工业者必须不断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中国古代有四大科技术,分别是天文历法、农学、算术和中医,除了中医之外都是和农业生产是紧密联系的,这也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
三,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为什么会落后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高达54%。然而之后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到了19世纪,中国的科技成果只占据世界的0.4%。英国的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当代,钱学森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人才”。
从明朝开始,中国的技术发明也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的技术发明基本依赖于农耕文明流传的经验。但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从西汉到明清,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多大显著的提高。西汉用的什么技术,明清依然在用。只不过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让中国的农耕经济到达了顶峰。农业的发展缓慢也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对技术的改造动力,而人们对经验的总结也总有到头的时候。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技术大总结的时代,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著作,基本都是对几千年的经验技术的大总结。另外,中国的社会主张一切为君主服务,“学而优则仕”,对于那些科技只能算作“奇技淫巧”,不被重视了。
《本草纲目》
在中国社会相对停滞的时候,西方却很快发展起来。经历了将近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西方国家终于重新捡起希腊、罗马的文化和科学,开始文艺复兴之路。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却吸收了中国、印度、阿拉伯的技术,使得技术和科学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了。许多科学能够被技术证明,而许多技术被科学家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其最终的结果——引发了两次工业革命。此后,东方就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
伽利略时代的中国已经落后西方
到了现在,世界科学领域依然被西方国家垄断。东方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在许多技术方面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西方国家,如中国的航天航空、高铁技术等都已经是世界领先,然而这些原理都是西方国家提出的。就如手机制造,我们可以去开发芯片的技术,但是芯片的原理却早就形成了。当今的的高端技术基本都是被科学的生产性、使用性转化,这个转化过程称为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