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因父母爽约家长会欲轻生:别总说“下次”了,孩子可能等不到

2019-11-12   兜妈爱叨叨

10月23日,安徽省阜阳市,一个小男孩手持水果刀坐在27楼边缘,想要跳楼。

当消防员和警察到达现场的时候,男孩的双腿正挂在走道外平台的边缘,非常危险。

所有人都想办法劝说男孩,但他始终是一言不发,可以看到孩子的情绪十分低落。

孩子还这么小,遇到什么大事了,就想要轻生呢?

原来,这个男孩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

前段时间,父母跟他约定好了这次的家长会要来参加的,但到了家长会这天,父母却并没有按照约定过来。

孩子因为父母的失信一时想不开,就爬上27楼准备跳楼。

了解了孩子行为原因之后,消防员就让孩子的父母写个保证书。

有了父母的保证书,孩子这才慢慢恢复情绪,把刀交给了消防员,安全回到家里。

幸好经过消防员的努力,男孩最终安全了,但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值得所有家长反思。

兜妈猜想,除了孩子长期缺少爸爸妈妈的关爱和陪伴以外,爽约的事情恐怕也不是第一次了。

否则孩子为什么会仅仅因为父母的一次爽约就做出这样极端的行为呢?

有被父母“放鸽子”经历的可不止这个男孩一个。

中国新闻网也曾经报道过一则这样的新闻:

温岭有个父亲,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就给12岁的女儿许下承诺:只要她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就带她去看海。

为了能去看海,孩子特别拼命努力学习,最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全部达到了爸爸妈妈的要求。

孩子就非常高兴的去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带她去看海,却被爸爸妈妈一句话给打发了:“天这么冷,去看什么海啊!”

孩子觉得太委屈了,就离家出走,结果被民警发现,她嚎啕大哭:

“我爸爸说话不算数,答应我的事情做不到,不讲信用,明明说好了期末考好就带我去看海的……”

网友纷纷留言称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经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最不满家长的12种行为中,“不守承诺,说话不算数”占了43.6%,高居第一位。

不守信用的父母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承诺孩子在某件事做好之后给予相应的奖励。

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可是当孩子真的做好了这件事之后,家长却说自己忘了或者找各种借口不兑现诺言。

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总不放心上,也做不到。

比如,经常会有父母承诺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植物园或游乐园,却总因为这事那事去不成。

在孩子哭闹找自己理论的时候甚至反来责怪孩子不体谅自己,指责孩子不懂事,却从来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

父母的爽约行为会让孩子非常失落,渐渐的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失信于孩子,那么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

很多家长,都在理直气壮地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对于家长来说,承诺也许只是随口一说的一句话。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承诺的话却代表着鼓励和爱,代表着他将会为了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如果是因为觉着孩子年龄还小,就经常随口许下承诺来糊弄他。

父母收获的将只是那一时短暂的平静,失去的却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经常不守信用会让孩子觉得,说话不算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就会养成对人对事都随便敷衍的态度和习惯,甚至会养成爱撒谎的恶习。

父母不守信用,孩子就学不会诚信。

认真对待给孩子许下的每一个承诺

要想孩子尊重和信任自己,要想孩子诚实守信,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对于无法达成的承诺,就不要给孩子许,一旦开口,就要言出必行。

孩子的成长和好品格的养成比父母一时的安宁重要得多。

《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墨西哥前总统福克斯的父亲是个农场主。

有一天,父亲觉得自家农场的亭子十分破旧,就准备找工人来把它拆掉。

福克斯问父亲:“可以等我从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吗?”

父亲同意了,但福克斯上学后,工人们还是很快就把亭子拆了。

福克斯放假回来,看到农场亭子不见了,十分失落和难过。

对父亲说:“爸爸,你答应了我等我回来再拆亭子的,你没有信守承诺。”

父亲看了孩子许久,随后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把工人找来,按照旧亭子的模样,请他们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亭子。

亭子建好后,父亲把孩子叫来,然后对着工人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父亲重拆了一座亭子,却在孩子的心里重新建立了一座名叫“诚信”的亭子。

父亲的这一行为,也深深的影响了福克斯一生。

日常生活中,想要实现孩子的承诺比这容易的多,只要父母用心,其实,实现孩子的承诺并不难。

兜妈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能像福克斯的父亲一样,严肃、认真的对待给孩子许下的每一个承诺,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