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凉意渐浓。在永春中国象棋协会里,棋至残局,一时难以有克敌制胜妙招,两位对弈者正凝心聚神,苦思冥想。对象棋略知一二的记者在旁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头发发白的老者走出致敌绝地招数后,抬头微笑间,才发现记者。他就是永春中国象棋协会会长邱志强。
邱志强在研究棋谱
邱志强,1954年出生,桃城镇人,1973年毕业于城关中学(现永春侨中),当过钟表维修工,24岁时才真正接触中国象棋,从此沉迷棋盘、执着棋道。今年10月,在福建省第四届老年人智力运动会上,邱志强代表市队荣获中国象棋团体项目冠军,个人成绩在小组里排名第一。邱志强还获得许多荣誉,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仅研究中国象棋三年的他就过五关斩六将,一举斩获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第二届运动会中国象棋比赛冠军;2001年市第二届工人运动会上,他喜获中国象棋比赛冠军;2014年省第九届老年人体育健康大会上,他拿下了中国象棋比赛金奖。
01
刻苦钻研 自学成才
“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回首往事,邱志强感慨良多。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因成绩优秀、表现优异,在知青点的推荐下,满怀激情地欲跟着“上山下乡”的时代潮流去干一番事业,可是他的父母亲只有一个儿子,舍不得让他离开家,又认为钟表工永不过时,就安排他去学钟表修理。当时上大学要组织推荐,而恢复高考时,他在钟表修理上已小有成就,也就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
邱志强的父亲经常下象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邱志强从小就对象棋产生浓厚兴趣。但父亲只想让他好好学习、找份工作,从不指导他,他只能自己摸索,周围也没有可以切磋的小伙伴。“真正开始研究象棋源于一次偶然。1978年的一天,我不经意间看到永春一中的教师洪树民正在研究残局,我就在旁边一直看,并不时发表下见解。洪老师就和我聊了起来。”回首往事,邱志强满怀感激,慧眼识珠的洪老师当时认为他象棋天赋较高,就拿了《中国象棋谱》和其他一些棋刊给他,之后还经常给予指导。
一接触到那些棋书,邱志强才知道自己之前才刚入门,就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来。“当时他一有空就‘啃’棋谱,学习开局布局、中局实战等技巧,尤其喜欢研究残局。”永春中国象棋协会名誉会长郑清祥告诉记者,邱志强从此迷恋上象棋,一有机会就和人“杀”上几盘,虚心向棋界前辈请教,不久后就在同辈中罕逢敌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邱志强的刻苦研究使他迅速成长。“1978年年底,刚深入研究象棋几个月的邱志强在县象棋比赛中就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郑清祥介绍,1980年,邱志强取得了县象棋比赛第二名,1981年,他以县冠军身份参加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第二届运动会中国象棋比赛,一举斩获冠军。之后,又取得了一系列荣誉。1985年,石狮市允诺邱志强加入当地户籍,代表石狮出赛。而他因工作原因,也不想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便加以拒绝。
02
老当益壮 弘扬棋艺
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兴趣很重要。“现在下棋成了一种习惯,真正用心下一局棋其实很累,还要绞尽脑汁,很费劲。但是一天没下象棋就觉得手痒痒的,这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乐趣。”邱志强告诉记者,他虽然从小就教儿女下象棋,但因儿女缺乏兴趣,又忙于学习、工作,他对此感到很遗憾。于是,他将视线转移到别人身上,用心指导,为永春象棋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县总工会成立了象棋协会,当时他认为自己学疏才浅,不肯出任会长。”郑清祥介绍,为更好地传承、弘扬象棋文化,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加以普及,更是为了利于对外交流,2017年,邱志强和郑清祥等人发起成立了永春中国象棋协会,邱志强当选为会长。
“以前,没有网络,娱乐节目较少,民间棋风盛行,而现在网络很发达,中国象棋等传统文化在他们中间少有市场。”获得过县冠军的永春中国象棋协会会员周志伟说,德化县较早成立协会,他们青少年组的整体实力较强,这更激起邱志强他们奋起直追的决心。
“现在年纪大了,也没什么事做,就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邱志强笑着说,2014年开始,他们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体育场等处,摆残局迎挑战。为了培养更多象棋新秀,2015年开始,他们联合五里街中心小学、桃溪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开设中国象棋兴趣班。
邱志强对年轻棋手特别关爱,总是不遗余力地指导他们。“邱志强老师在指导我们下棋时十分用心,非常讲究方法,易于我们理解接受。”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取得2018年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中国象棋第五名好成绩的潘凌霄说。“邱会长对我的帮助很大,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周志伟同样也十分感激邱志强,他说邱志强多才多艺,在白鹤拳、二胡等方面造诣也挺高,从他那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受益匪浅。
“周末,我们经常举办中国象棋挑战赛,特别是在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精心组织擂台赛。我们就是想通过比赛,让更多的人参加,进而激发越来越多人学习象棋的兴趣,弘扬中国象棋文化。”邱志强表示,今后,他们将开展更多的活动,以推进中国象棋在永春的传承,并将它发扬光大。
消息来源丨桃源乡讯
记者 | 林培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