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窑——永春介福古龙窑

2020-03-30   永春网e



介福古龙窑位于世界原始青瓷发祥地(中国陶瓷之乡)——介福乡,窑体沿山而建。这座龙窑有着百年的历史,彰显着沧桑。该龙窑窑体长约42米,宽度由窑头至窑尾从1米至2米多,高度从1米至2米多,顺着山坡宛如一头巨龙匍匐着,颇具真龙的气势。


介福古龙窑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沿山建造,山体坡度约为12°角,窑头较小,便于热量集中,窑床中部最大,窑身两侧有窑门和投柴孔,拱顶为弧形,窑头有预热区,窑尾只设置较为矮小的烟囱,因为龙窑本身也起着烟囱的作用。

在龙窑的窑洞里可以看到,因为长年累月的烧窑,窑洞里的砖墙上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釉质,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美丽的色彩。这就是我们说的窑汗,越老的龙窑窑汗也就越厚越美。厚厚的窑汗验证着我们龙窑悠久的历史。

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传承技艺的重视,保护和发展龙窑柴烧文化被提上了日程。历史悠久的龙窑柴烧,现在是越烧越旺。


介福龙窑的历史

目前介福乡境内已经探明的古龙窑遗址已有若干座,“苦寨坑原始瓷窑址”最为著名,经过考古发掘、整理及碳14年代测定,该窑址年代在公元前1400多年至公元前1700多年,即距今3400-3700多年的夏朝中后期到商代中期。可以确定苦寨坑窑址是全国最早使用龙窑烧制原始瓷器的遗址。

据悉,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窑址为浙江湖州瓢山窑址,时代可追溯至夏晚期。介福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年代刷新了全国的纪录,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移了200年,将整个福建省的瓷器烧制史从现在已知的唐代提前到往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


南海一号发掘出的陶瓷和介福乡境内发掘出的陶瓷同属一源,从而证明早在宋元时期介福乡的陶瓷已远销海内外,现境内还留有风流岭、大峡格等古瓷道。



2016年,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有中国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新发现”;


2018年9月,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获批福建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日前,苦寨坑窑遗址获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福乡从夏商时期至近代的古窑遗址陆续的重见天日,“辽田尖古窑址”、 “坑刀山古窑址”等等。

2017年5月20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审认定专家组,对永春县介福苦寨坑古窑址以及陶瓷工业生产、开发研究的实地考察,专家考评组全票通过同意授予介福乡“中国陶瓷之乡”称号。





文献记载,介福是永春明、清时期青花窑最为集中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为“介福十五窑”,分别是:长龙窑、陈篮窑、黑坝窑、过路溪窑、外窑、虎子窑、南社岭脚窑、岭头窑、后格窑、风流岭窑、格子窑、埯内窑、后提岭窑、寨头街窑。这十五窑分布在介福乡的紫美村、龙津村、福东村。

制陶、制瓷、龙窑柴烧之所以能够在介福延续千年,和这里丰富的陶土资源是分不开的,介福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矿产资源,现有勘查储量为6000万吨,居全省高岭土矿产储量第六位。介福乡的高岭土不仅储量巨大,粘结性、可塑性、白度高等特性非常好,适合制作精瓷、卫生洁具、造纸等。介福高岭土在行内颇有名气,称之为“介福土”或者“四班土”。有了高品质的高岭土,陶瓷的质量及制作工艺得以长期发展,这让陶瓷艺术在介福这座小镇上源远流长,淀定在历史的长河。




龙窑陶瓷制作及生产流程

介福龙窑瓷器主要的制作流程为:翻泥,手工拉坯/制坯,泥坯风干五成,修坯,凉干,捺水,施釉,整釉,驮坯,修整匣钵,装坯,再将匣钵装入窑洞,柴火烧制,冷却,出窑,选瓷,包装,出货。

介福陶瓷坯体的成型方式主要有手工拉坯成型、雕塑成型、机器滚压成型、注浆成型。

一、拉坯成型法: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将转盘上的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也叫轮制法。它是利用拉坯机快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结合双手控制挤压泥团,掌握泥巴的特性和手与机器之间相互的动力规律,将泥团拉制成各种形状的空膛薄壁的圆体器型。拉坯是陶艺制作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较高,练习者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拉坯可以制作杯、盘、碗、瓶等简单的造型,也可以利用拉坯成型后再进行切割组合成各种复杂的造型。

二、雕塑成型法:

雕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

三、滚压成型:

滚压成型是靠旋转的滚压头和石膏模具来成型的。将适量经过真空捏练过的泥团放在石膏模具中心,石膏模型和滚压头分别绕自身的轴线以一定的速度同方向旋转,滚头一面旋转一面逐渐靠近盛放泥料的模型,并对坯泥进行“滚”和“压”而成型。滚压时坯泥均匀展开,受力由小到大,比较缓和、均匀,破坏坯料颗粒原有排列而引起颗粒间应力的可能性较小,坯体的组织结构均匀。

四、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就是将制备好的泥浆注入石膏模具内,待贴近模壁的一层泥浆中的水分被石膏吸收后便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均匀泥层;将余浆倒出后,泥坯因脱水收缩与模型脱离形成毛坯。


龙窑柴烧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

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烧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柴烧器物表面的“火痕” 与 “灰釉” 所构成美妙纹路,是人力无法模拟的。正所谓“三分靠人,七分靠天,火中取宝,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自然天成,鬼斧神工。”这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龙窑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铸就一件柴烧作品的背后,是陶艺家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生活感悟的融入。

陶瓷的烧制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却需要数年、数十年的历练,方能达到。方寸间的厚与薄,丝毫间的粗与细,全在工艺人指尖的感觉与把握。依山坡所建的龙窑采用柴烧方式,而火候的把握全在手艺人日复一日积累下来的经验。


消息来源丨古龙窑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