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〡永春外山林郡:为母辞官 孝感后人

2019-12-10   永春网e

林郡,字文受,外山干溪村人,生于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国子监太学生选丙子科恩进士。他辞官孝母,孝心可嘉,深受当地群众敬仰。

石匾“孝节流光”

外山乡墘溪村美干有一座石坊,今尚存石匾一块,上书四个大字“孝节流光”,右边书“乾隆四年岁次己未隆冬奉旨”,州大夫汪建英赠以联句云“敬奉老翁德比陈君,懿范抚成幼子训”。石匾无言,历史有声,青山隐隐中一段辞官孝母的感人佳话世代流传。

林郡四岁时,家道中落,其父林国瑚不幸去世,其母黄五娘挑起了照顾公婆、养育幼子、维持生计的重担。俗语说:母慈而子孝。黄氏从小教导林郡要仁慈心善。有一次,有人找黄氏借米,黄氏为了不多收穷人所还之米,特地换成小米斗,不占一点便宜。她告诉林郡:我们借时给的少,收回时多,这样是不厚道的,我们不能多收。

受母亲影响,林郡自幼勤劳孝顺,矢志攻修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林郡获选国子监太学生丙子恩科进士。

当林郡金榜题名回乡时,来到东关桥边他以前常去吃的包子店,问掌柜:“你觉得我能吃吗?”掌柜回答:“秀才,你哪能算能吃,要说能吃,你是比不上以前那个相公的。”掌柜不知此秀才乃彼相公。这次林郡只吃了一些包子,留了两笼带回给母亲吃。林郡对母亲的孝顺,在村中传为美谈。

正当林郡大展宏图之际,因家中母亲年迈多病,腿脚不麻利难以外出,需要有人照顾。这时,林郡毅然放弃外出做官的机会,安心回归家乡,耕田种地,陪伴母亲左右。林郡十分孝顺母亲,每天准时做好饭菜,为母亲端饭喂饭;准时为母亲煎好药,给母亲喂药。为了给母亲补身体,林郡还专门买了一群羊到山上放养,每日挤羊奶给母亲喝,羊长大后就卖掉,买母亲喜欢吃的食物。由于母亲体弱多病,起居不便,林郡就在母亲床边打地铺,随时听候母亲传唤,还亲自为母亲擦身洗脸、洗涤溺器(便桶),让母亲幸福地度过晚年。林郡没有忘记为人子应尽的职责,当母亲去世时,他在屋前筑起“思岩居”,为母亲守孝三年。

其孝心感动朝廷,乾隆皇帝因其母守节、林郡高中恩进士却辞官在家孝母,便下旨立坊,以表林郡母子之孝节,又叫圣皇爷一位来宣读其圣旨,现石匾所书“孝节流光”由此而来。

林郡母亲一生慈心向善,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村民每天要过溪劳作的地方修一座桥,方便村民通行。林郡继承母亲遗志,一面外出各地,访桥看桥,参考借鉴造桥方案;一面募资捐款,“请缨”造桥。他坚持自己选料,还亲自到溪里挑选适合做桥墩的大石,呕心沥血三年,造好石桥,实现母亲遗愿。此外,林郡还带头修撰墘溪林氏族谱,明孝道、遵祖训、树家风,让孝文化在墘溪代代相传。

林氏族谱

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良心的凸显、耐心的考验;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为、是做人的风范。林郡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孝道的真谛。

消息来源丨桃源乡讯

记者 | 陈博文

通讯员 | 林月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