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3岁的蓓蓓因为不太爱说话,被她的妈妈贴上了标签。蓓蓓妈妈每次跟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会管孩子叫做“自闭的小鬼”,叫着叫着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了。不久之后,蓓蓓身边的亲人也都这么叫,可是每次蓓蓓听到从别人的嘴巴里说出这个外号的时候,她都会感到很不适。
蓓蓓听了之后会委屈地哭着,然后喃喃自语道:“我就是不喜欢说话,我才不是自闭的小鬼!”从此以后,蓓蓓与父母的交流次数变得越来越少,而且开始有意地躲避自己的亲人。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给孩子贴标签本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因为这些无法甩掉的标签,孩子会感到莫名的委屈和被动,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且明白贴标签是错误的。
孩子会被父母灌输思想
当父母给孩子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话而被引导,这就是所谓的灌输思想。尤其是在贴上那些负面的标签时,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当父母说孩子是胆小鬼的时候,孩子就会本能地变得更加胆小,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后退,这就是父母灌输思想后给孩子留下的结果。
孩子因此感到委屈
明明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偏偏被父母贴上了一些不好的标签,因此还会感觉到非常委屈。6岁之前的孩子是很容易被父母的话所带动的,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的熏陶的。如果父母强行把孩子定义为一种与他们并不契合的人的话,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并不懂他们,甚至在嘲笑他们。
让孩子变得极端
小孩子难免会活泼一些,如果父母把他们定义为多动症,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多动”才是他们真正的性格,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话将孩子的心理引导了,孩子反而觉得安静是无法引起其他人注意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忽然之间变成了另一种人,这都是父母的功劳。
尽管孩子们的性格差异很大,但总结起来无非两点,要么是安静的要么是活泼的,这很正常。碰巧许多父母喜欢无限制地责备他们的孩子,内向的孩子怀疑是自闭症,而外向的孩子怀疑是多动症。
父母担心他们的孩子这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不能强行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危害很大。倒不如选择一种更聪明的方式,给孩子贴情绪标签,这反而会让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说过:在孩子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帮助孩子贴情绪标签是很不错的方法。
科学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对神经有镇静作用,可以帮助孩子迅速从负面情绪中冷静下来。这是因为当人类表达情感时,他们需要调用控制语言和逻辑思维的左脑。当逻辑思维起作用时,孩子们会更加注意并恢复平静。
该研究发现,不擅长辨别负面情绪的年轻人在经历紧张的生活事件后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相反,那些表现出高NED(情感)的人更擅长处理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从而降低负面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升级为临床显著抑郁症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能够准确而仔细地描述自己负面情绪孩子,往往要比不懂得描述情绪的孩子更容易解决问题。
虽然情绪是主观感受,但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伪装而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到了潜意识的深处。时间越长,伤害就越大,也许将来的一些小事会触发他们心中的“情感炸弹”。
如何准确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成为了父母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改变自己的情绪。
教会每一个孩子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
想要管理孩子的情绪,就要先去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父母需要精准地告诉孩子每一种情绪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父母可以在平常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暴躁、抑郁、悲观、激动、激动等,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并观察询问孩子平静之后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被情绪绑架
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情绪时,父母便可以告诉孩子:有情绪的话,需要用最好的方式解决情绪,而不是被情绪限制住。如果很难过,或者是很悲伤,那就用最直接的办法去减缓这样的情绪,防止压力增高,让身体难以承受。
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在帮助孩子找到情绪之后,父母需要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消极的情绪。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插手的话,反而会让孩子无法消化掉自己的情绪。通常父母可以给孩子做个示范,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解压方式有两种,一个是镇定法,一个是倾诉法。
镇定法通过深呼吸来舒缓内心的焦躁,让孩子的心态逐渐变好,这是一段很缓慢的过程。而倾诉法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通过宣泄来将内心深处的不满发泄出来。
给孩子一些“心理玩具”
在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借助一些外力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不满。所谓“心理玩具”,就是找到一种发泄的方式,通过一些物体让孩子进行发泄。譬如枕头,父母可以让孩子打枕头,摔皮球,这样也可以很有效的纾解孩子的坏情绪。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去给孩子贴标签,找到属于孩子的情绪,再去解决孩子的情绪,这才是最明智的手段。
今日话题互动:你会照顾孩子的情绪吗?你懂得如何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减少吗?
————————
我是小歆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儿师,每天分享育儿相关知识。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
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