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绍兴越中十子结社初探

2019-07-14   南园传媒

嘉靖十七年,礼部尚书严嵩揣摩上意,以书院耗材扰民为由尽毁天下书院,自由讲学被废止,绍兴的稽山书院也在关停之列,这稽山书院始于宋代,范仲淹所建,石待旦,朱熹,王阳明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四方受业者甚众。

稽山书院被捣毁后,王阳明的两位嫡传弟子,季本和王畿于鉴湖船上建立流动课堂。越中十子就是王门二代的再传弟子,这些文人们组成了柯亭诗社,后发展为十子社,他们经常聚会于绍兴城的私人府邸,或者酒楼画舫,高谈阔论时事或者作诗,泼墨丹青。在整个明代,文人结社风潮极为盛行,据郭绍虞《明代文人结社年表》考证,明代文人结社170例以上。

据《绍兴府志》“渭与萧柱山勉,陈海樵鹤,杨秘图珂,朱东武公节,沈青霞炼,钱八山楩,柳少明文,及诸龙泉,吕对明称越中十子”。

鉴湖上的游船画舫

越中十子中徐渭(1521-1593)最为出名,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徐渭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戏剧,文学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汤显祖,陶望龄,袁宏道,郑板桥,齐白石,吴昌硕都对他评价极高。徐渭最大的成就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一生历尽磨难,性格狷介,晚年潦倒而死。

徐渭《黄甲图》

诸大绶(1523-1573),绍兴府山阴县漓渚镇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曾侍穆宗日讲。万历元年(1673年)与另一位绍兴状元张元忭营救徐渭出狱,张元忭为晚明文学家张岱的曾祖父。诸大绶是归有光的伯乐。诸大绶状貌修伟,生性笃实平和,为政不偏不激,乐于奖掖后进,但其过时过早,时人惋惜。诸大绶死后归葬漓渚九板桥宝寿山。

诸大绶谥“文懿”,诸文懿像

沈炼(1507-1557)会稽人,嘉靖十七年 (1538年)进士,除溧阳知县,因事左迁为锦衣卫经历。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以“十罪疏”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沈炼在塞外,却仍以詈骂严嵩父子为乐,严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严世蕃设计诛除沈炼。恰逢白莲教教徒阎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于是列上沈炼的名字。沈炼终因被诬为谋反而遭到杀害,两子同日被害。隆庆初年,朝廷下诏,褒奖敢于言事者,特追赠沈炼光禄寺少卿。天启初年,追谥忠愍。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集》,《明史》有传。绣春刀电影以沈炼事迹加工而成。

萧勉,生卒年不详,字女行,号柱山,萧鸣凤之子,山阴大溇人。一说萧鸣凤是《金瓶梅》的作者。萧勉系国子监生,其父萧鸣凤是徐渭的姑表姐夫,萧勉与陈鹤,沈炼,徐渭皆关系密切。萧勉与其父合遍《萧氏家族序》,徐渭为其作序,序中称萧勉“顾其人有奇干可经世,议论英特,往往一座皆倾,著述颇丰“惜皆毁于火,所存者仅十之一二”。其余事迹不可考。

陈鹤(1504-1560)字鸣野,又作水樵生,山阴人。颖悟绝群,年十馀,已知好古。置奇帙名贴日夜诵览。十七袭祖荫得百户。善画水墨花草,著海樵集。卒年五十八以上。晚年客居金陵四年,终卒于此。徐渭《陈山人墓表》:海樵山人卒之六年,为嘉靖乙丑(1565)。“可推断陈鹤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又《朱武山人集》卷七《梦海樵》”五十七年乘化尽“,又据《海樵先生全集》卷七《许石城太常招饮话旧》”庚同甲子头发白“一句,无疑陈鹤生年为甲子年(1504)。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陈鹤《牡丹图》

朱光节(1503-1564)山阴安昌人,内阁首辅朱赓之父(清代京师书吏多为绍兴人,最后形成为著名的“无绍不成衙”,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字允中,号东武山人。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会试屡次不第,遂在家乡招徒讲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六年(1547)间,朱公节与陈鹤、沈炼、萧勉、柳文等结社于山阴柯亭,后五位也相继加入。嘉靖三十二年(1553)经谒选任江西彭泽县令,三十六年(1557)擢知泰州,两年后弃官归里,讲学稽山以终。朱公节为人方严简重,为官存古循良之风。有《东武山人集》。

朱公节墓志拓片

吕光升字尚宾,号对明,又号莲峰,新昌人。吕世东之子,有一胞弟吕光午,有一同族兄弟吕光洵,吕光洵官至兵部尚书,为越中三不朽之一。吕光升曾任长沙通判,卒年四十八。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二月,徐渭逢三十七岁生日。吕光午杀敌屡立战功,归来以日本刀赠徐渭以为寿,徐渭有诗《正宾以日本刀见赠,歌以答之》。其首句“昨者吕君兄弟留余饮,旬日尽是陈遵解投辖”,徐渭这次被邀到新昌做客,留住了十来天。吕光升事迹多不可考,吕光午和吕光洵事迹较多。

钱楩,字世材,号立斋,山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嘉靖六年(1527年)出任晋江县令。钱楩在晋江任上,颇有政绩,清道光《晋江志》称其:“精练敏决。用恩而不为姑息,用法而不为刻深。抑豪强而人无侵夺,惩盗贼而人得安眠。明而不以聪察为讦,洁而不以矫激拒人。 ”由此看来,钱楩是一个负责任、办实事的官员,在他的管理下,晋江颇为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福建通志》之福建名宦传里关于钱楩的传记后有句评语,其治用恩不滥,用法不苛,明而能晦,清而能容。晋江苏内村的摩尼教草庵远近闻名,在草庵左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供奉着一位目光炯炯有神、儒士装束之人。这位儒士不是别人,正是当地人口中的“钱太爷”——钱楩。钱楩后来升为刑部主事,不久弃官回乡,别妻子,焚衣冠,潜心学道。他筑室于绍兴东南部的秦望山半岩独楼八角亭中,成了绍兴一带的著名道士,后人称其修炼的地方为“钱公岩”。

晋江钱楩像

杨珂(1503-1578?),余姚人,字汝鸣,诸生,隐居秘图,养母以孝闻。他善书,被乡里称为“今之右军”。明万历《余姚县志》云:杨珂幼摹晋人帖逼真,后稍别成一家。”《绍兴志》亦称杨珂“为诗潇洒不群,书得晋人笔法”。可惜杨珂已无作品传世,他是否真如“今之右军”尚需求证。不过,同时代外乡人对杨珂评价不高,甚至很消极。王世贞《艺苑卮言》曰:“杨珂初亦习二王,后益放逸,柔笔疏行,了无风骨。”丰道生曰:“杨珂书如胠箧偷儿,探头侧面。”参照这些消极评价,杨珂书不传于世,“多作狂书”失败的可能性更大。杨珂比徐渭大十八岁,并没有被徐渭《畸谱》纪为师辈,但以“越中十子”之交,后来又杨、徐齐名,可以清晰见到徐渭与杨珂之间的关系,《白鹿表》可以为证。杨珂“多作狂书”与徐渭中年以后书极相似,想必熏染有自而成当年绍兴书坛的“时风”。杨珂之卒约在万历六年(1578)。杨珂平生作诗近千首,遗集散佚,卒后新安门人范氏得其手书草稿编为一卷,摹刻于武林,但流传极罕。

柳文(1514-1574)字彬仲,又字学博,号少明,山阴人。科举屡试不第,后循资荐为贡生,曾任高邮教谕,万历二年升任江西都昌县令,卒于任所。柳文卒后,徐渭为其作《都昌柳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