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洪泽:架好发展“望远镜”,绘好乡村振兴“新蓝图”

2020-04-13   淮安身边事

来源:淮安新闻网

万株牡丹争奇斗艳,洪泽湖畔青苗如烟。整齐的街道、错落的农房、忙碌的鱼塘、怒放的油菜花......近年来,淮安市洪泽区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工作要点落到实处,在富民增收上狠下功夫,发展农村电商、传授农技知识、全力补齐短板,使当地群众逐步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洪泽农房与农田

搭乘电商“快车” 农产品走向全国

韩文静在准备美食产品

为了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洪泽区积极对接各大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化”亮点,努力让农产品卖得好、卖得俏。

“滴滴滴......”春节以来,洪泽区渔姑娘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静的订单信息就没断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双沟镇的红椒滞销,韩文静便在朋友圈发出请求,希望全国各地电商人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没想到12天卖出了5万多斤红椒。”韩文静对记者说。

“我是从事洪泽湖农特产品加工的,主要是将我们洪泽湖的农特产品加工成一道道美食,然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洪泽湖的美食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韩文静说起自己的工作颇为自豪。

除了卖红椒,韩文静还卖起了自己的独创产品“福鱼”,“从最初运作到腊月二十七售罄,23天我们共销售了1280条‘福鱼’。这个数字不大,但是对于初次尝试的我而言却意义非凡,让我有信心在2020年做到八千甚至上万条。”面对今年的“福鱼”销量,韩文静充满了期待。

知识送到田埂头 科学养殖助增收

农技人员在农田里查看农作物长势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春耕正忙,及时将农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适时防治病虫灾害是朱坝街道每年春季“必修课”。

在一片绿油油的农田里,记者看到朱坝街道农技人员正认真查看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而另一头,在安全生产培训班的课堂上,省小龙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扬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唐建清教授正面对面地给朱坝农户讲授稻虾养殖技术。“此次稻虾养殖技术培训针对性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在日常生产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虾农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参加培训的农户告诉记者。

目前,朱坝街道从事稻虾养殖的农户有120户,养殖面积1万多亩。为了让稻虾养殖户掌握先进养殖技术,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养殖大户现身说法,传授养殖经验;另一方面邀请省市内水产、农业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养殖的小龙虾被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为当地农户增加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

经过科学发展,稻虾养殖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获得了当地群众一致好评。“收入高了,我们心里也高兴。”从事稻虾养殖的农户脸上荡漾着喜悦。

摘掉薄弱“帽子” 唱起幸福“调子”

农户在大棚内劳作

走进岔河镇韦集村,整齐连片的蔬菜大棚已基本完工,棚内的红椒肥料已播撒入土,大棚外的一些工人还在忙着收尾工作。

“我们村以前是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三无’村,2017年被认定为市经济薄弱村。”韦集村党组织书记朱启权告诉记者,为了摘下薄弱村的“帽子”,村里商议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行土地流转。“近年来,通过流转4500亩土地,引进农业项目,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我们村集体经济账面余额是13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淮安成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长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老百姓的土地流转费是每亩750至800元,现在流转给我们是每亩1000元,并且可以安置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我们每年还给3万元服务费,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我现在年纪大了,出去务工没人要,村里介绍到蔬菜大棚做零工,每月可以收入3000元,家里土地流转也每亩增加200元,小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段德新对记者说。

“下一步,我们打算将土地流转全覆盖,彻底将老百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朱启权介绍道。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