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后,面对茶叶末釉,当时的制瓷师傅应该会庆幸,当时有一场烧制意外吧。
据说,本来打算烧黑釉瓷,但因为火候烧过头的原因,瓷器上出现了褐绿的斑点釉色,凑近仔细看,还能看见晶体。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制瓷进程中,中国这个发明瓷器的国度,像一个五感全部打开的孩子,好奇心充沛,乐意从“每一个意外”当中吸取经验,反复实验,将“意外”变成作品。
清乾隆茶叶末釉瓷笔洗
比较科学化的说法是:一种失透的铁、镁质结晶釉。科学的描述于欣赏总是无甚助益。
简单的说,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茶叶末的的产生,根据考古的明证已推溯至唐代。唐时耀州窑,烧制了大量的茶叶末釉,上佳者,近于清代官窑。
唐之后,虽然茶叶末釉并未销声匿迹。但似乎已沦为一种副产品,甚至是残次品是一种工艺上的失败。
这种失败一直延续,直到清代,摇身一变,成为宫庭秘釉,仅供皇室珍赏。
褐绿的斑点釉色勾起了制瓷师傅的探索欲,在唐代时,它开始大量出现于耀州窑(中国名窑之一),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当时人们又叫它“鳝鱼黄”。我们可以视它为“茶叶末”的先祖。
直到清代,瓷业翘楚景德镇烧造出了上好的茶叶末釉,将茶叶末釉扶上名贵色釉的舞台。
从此,茶叶末釉成为颜色釉瓷中的贵族。
清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茶叶末有牺耳尊
因为釉吐灰绿,犹如茶叶之色而得名。上好的茶叶末釉,就像茶叶末似的呈灰绿色。暗绿的底色中密密麻麻的掺杂着黄褐色的细点,非常古朴耐看。古人赞誉:“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最美目。”
美而不俗,清丽优雅,是美之上品。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茶叶末釉其实是高温结晶釉的一种,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成分。
茶叶末釉中析出的晶体是一种属于辉石类型的结晶,其分子式为[Ca(Mg,A1,Fe)(Si,A1)206L。辉石是辉石族矿物的总称,组成很复杂。由于组成不同,烧成后辉石的品种也不同,颜色也不一样。古代茶叶末釉色调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陶雅》中记载"瓷以黄黑相间者,谓之茶叶末。其黑色较浓,而又有黄色碎点于底足内外围绕一遭。瓷致活泼者,则谓之鳝鱼发。以成化仿宋者为上。绿多而无碎点者,厥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栈眼者,命曰新桔。其绿色亦较浓也。"
从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我们得知茶叶末釉在当时也被称为“厂官釉”。
茶叶末釉从唐起自宋元明,始终是民窑生活用器的主流。审美极佳的雍正皇帝对它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由唐英创建了厂官釉,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叶末颜色,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
好的茶叶末釉很值钱,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
在茶叶末釉的美学特征中,集中反映了中国颜色釉瓷器的传统美学内涵,此种釉色至今在景德镇仍有生产,且十分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