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古籍经典中,也体现在口口相传的俗语文化里。很多的时候,中国古代的俗语话糙理不糙,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指导都是朴素的真理。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这一句话是指在一个大家庭中,老人比较偏爱哪个儿子,这个儿子可能就会过多的受到溺爱,从而过多的依赖父母,不能够独立的生活。
父母的偏爱使他们更多的贪图安逸,并且习惯安逸,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孩子,往往不能够接受社会的历练,从而志气消磨,能力欠缺,没有办法与一开始就经历风雨和挫折的人相比。
这一句话在民间非常的流行,虽然中国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对于儿子的疼爱却不亚于城里人。有的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生了很多的孩子,兄弟众多的人家这样的对比就更加鲜明了,往往父母最疼爱的那个儿子,他们的人生比其他的兄弟都要坎坷不少,父母年岁渐长,终究有一天不能够护儿子周全,所以在这之后,人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其实不只是在中国农村的普通家庭里面,在中国古代的王室也是这样。
郑国王后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小孩子是共叔段,往后偏爱小儿子,不喜欢大儿子,甚至联合他人想要废掉大儿子的王位,共叔段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母亲的极度溺爱,意图联合母亲造反,夺取兄长的王位,但是最终都被郑庄公识破,后来一直流亡于国外。
我们清楚地看得到,郑庄公在没有母亲呵护之下艰难的成长,但是由此长成的超于常人的能力和心智是他一辈子的财富,即使被最亲的人背叛,也能机智的识破,并且逃过一劫。
郑庄公的能力和文韬武略在历史上有目共睹,而他的弟弟共叔段却只能做一个流亡之徒,可以说就是因为王后武姜的溺爱,几乎毁了共叔段的一生,也成全了郑庄公的大业。
正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言,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适度,不仅要考虑到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成熟。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爱,使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温室里面,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的刀剑,一旦进入社会就会被现实打趴下,从而一蹶不振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