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李凉粉、方酥锅盔、炸香蕉,就等于没来过南充

2019-10-20   成都Big榜

去南充,除了米粉,还能吃点啥?

大榜的好朋友雯雯答:谢阿姨炸香蕉!

是不是太硬核了。雯雯说这个炸香蕉很多南充人从小吃到大,每次回南充必吃,香蕉油炸,裹上番茄酱和沙拉酱,好放纵好罪恶。

我们跟着导航,并没有找到嘉陵路环形商场里面的谢阿姨,而是问了路边的几个高中生,跟着他们说的方向,终于在一个断头路的尽头发现了谢阿姨。

谢阿姨本尊,微胖,头发花白,约60岁上下,从她手里下油锅的香蕉,少说十几年也有上万根。

大根香蕉剥皮后,被串上竹签,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再下油锅,炸到金黄。

挤上一层番茄酱,再挤上一层沙拉酱,就可以吃了。香蕉外脆里软,又烫又油,第一口口感层次很丰富,酸、甜、软、脆、烫,但稍多吃两口就很腻。

外地人或许会觉得一般,但对于80后的南充人来说,这就是伴随他们青春味道吧。

到了南充,不吃锅盔,就等于没来过南充。

在南充人心里每个人都一家无可替代的锅盔,有的人推荐教育学院对面的李家锅盔,有人推荐方锅盔,我们选了什字上街店的方酥锅盔。

跟着导航终于找到这间夹缝中的小店,左边是卖灯具的,杂色灯光不停闪烁,右边是一个黑黑的楼道,通往二楼的内衣展销会,门口的大音响十分聒噪。

它就在中间,招牌被两边挤得层层叠叠。

锅盔是提前做好的,码放在框子里,静待食客。选了要灌饼的料,老板才会下炉再次烘烤,让死气的面饼,焕发脆脆的生命。

南充的方酥锅盔,像一个方形的小纸袋,料足到快撑破饼皮,拿在手里都不知道如何下口。

勇敢的一口下去,牙齿激起无数脆皮,纷纷落下,南充锅盔最大的特点就是外皮脆且薄,吃的时候得身体前倾才行。内里的凉粉是现刮下来的,很细,滑嫩又入味。

大榜分享过2次南充锅盔,但都不及真正在南充吃的这家。

来南充之前,大榜的好朋友狗娃说:你们一定要去吃李凉粉,一定要吃,真的太好吃了。

据说这家凉粉已经开了三十几年,以前是从明家河白土坝担起挑子走街串巷的凉粉,现在有了好几家分店。

在文化路找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它。点了招牌的李凉粉和苕凉粉。两种都是凉粉少见的形态,一个是片状,一个泥装。

李凉粉被刀切成大片,红油、花生碎、大头菜、葱都下得足,拌匀之后薄片的凉粉被红油包裹,在筷子上溜来溜去,送入嘴中,绵软又香辣,那种质感像柔软版的凉拌猪皮,很妙。

苕凉粉还是第一次见,是用红薯做的,质感比藕粉更厚重一些,是热的,成泥状,同样料下得重碗上铺满了榨菜花生红油,拌匀之后,很难形容,像一朵麻辣带劲儿的积雨云,入口就化了,但是辣味香味依然存留。

两种凉粉确实都非常好吃!虽然撑到不行还是想打包带走的那种!

夜宵我们选择了在彩霞巷和农科巷里面里面的一家串串。向我们推荐的人是一位老饕,问他这家店叫啥,他说不上名字,只说:走到那就看到了,只有这一家。

打车到他发送的位置,是一个冷清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巷子里走,还是继续往,周围是 一些老式的卡拉OK,巷子里也冷冷清清,感觉不太像有串串的样子。

突然我说:你闻到了没?

她说:我闻到了。

于是我俩靠着嗅觉找到了这个摊儿。

非常小的一个摊儿,店里只有一个大圆桌,已经围满了一圈人,在昏暗的路灯下,连菜都看不清,把手机的电打开,自己选菜。

老板把菜放到一个老式的提锅里开煮。一股80年代校门口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味道就冒出来了。

路灯下支起一张桌子,就开吃了。现在是什么味道都有点模糊了,只觉得,香!老汤的味道在昏暗的路灯下特别应景,不燥不腻,牛肉和土豆片最让人欲罢不能,蘸碟是原始的干辣椒加盐。

在巷子里吃完一顿饭,都没见过几个人,只有老板家的孙子,独自坐在门口的桌上发呆。这么原始的味道,就该藏在这么深得巷子,最好不要让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