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个很狂的蒙自人教我做米线

2022-10-14   成都Big榜

原标题:找了个很狂的蒙自人教我做米线

我与云南朋友@猫耳朵 的交道,几乎是和我对云南美食的垂涎与好奇成正比的。

这么些年,她相继为我解开过“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云南小吃”“在成都的云南人想吃菌儿了咋办”等迷思。

一个好吃的成都人和一个会吃的云南人,就这样成为了朋友。

@猫耳朵 来自云南蒙自,说起米线,从来不打让手。她问我有没有吃过昆明的米线?我说我只先后去过大理和丽江,已经觉得那里的米线够好吃了。

可她却说,用她爸的话说:你吃大理和丽江的米线,还不如自己煮碗面。你也不能怪蒙自人太狂,毕竟蒙自,是云南地区米线的头部,过桥米线发源的地方。

我请@猫耳朵 教我做米线,授人以渔嘛。刚开始她断然拒绝,她说她想过如果实在不行了就要去开米线店,这等拿手绝活,怎么可以就此传授给我?

后来几经商量,她决定绕开番茄酱米线这个绝佳的“财富密码”,教我做云南地区标配的小锅米线。步骤简单有手就会的那种。

在向这位蒙自朋友苦学米线的这几天,我发现,事情可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

米线

关于米线,你问一句,蒙自人可能有一箩筐的话排队拿号号儿票等到回复你。

说一千道一万,核心要求就是:要韧。

按照我这个成都人的理解,这个韧,绝不是一抿就化,更不是一咬就断。而是一种饱经切割、咀嚼之后,它还能给到牙齿一种回弹。糯口,好嗦。

经过对米线一系列认知的打破和重建之后,我彻底拜服蒙自人对米线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条条款款。

我买的米线,自然也是@猫耳朵 亲自推荐,悄悄补一句:还是退而求其次的推荐。因为蒙自人在当地,从来不吃干米线。

@猫耳朵 说有一回她去吃米线,结果遇到米线馆没有水米线了,加之米线厂又停电,没办法送米线过来。

然后所有吃客就在那个店门口等,哪怕老板认输说亏本煮干米线,这些人都不愿意。就是要等着水米线来。

你肯定要问,得不得那么讲究?要不要那么恼火?蒙自人肯定会斩钉截铁的振臂高呼:要!

水米线就是新鲜的米线,它的形态、口感和干米线煮好过水之后,是一模一样的。

道理都懂,但这位来自蒙自的对方辩友,还是会向所有人发起灵魂一击:有水面谁还吃挂面啊?

这家干米线店,是@猫耳朵 的爸爸发小生产队里的好朋友自己家做的。

大学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工作的@猫耳朵 不能经常回到蒙自,就只能到处想办法买干米线。还要一边抱怨:为什么都没有好吃的干米线?

因为当时网络上能买到的米线都是建水的,蒙自人不吃,家里人也从来不吃干米线,所以没办法推荐。

后来爸爸跟发小一说,发小就推荐了这家店。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店,都是家里人给厂里打电话,让给孩子寄点儿。

我说建水的米线已经够好了,还达不到蒙自人的要求?她说:不能。

因为有些地方的米线啊,就是米线和汤自立山头,既不相互依存,更没有融为一体,很奇怪。

收到米线真正要开始煮的时候,@猫耳朵 还想嘴硬拒绝。她仍然觉得要吃干米线还不如吃面条。

家里人几度劝说,让她试试。煮过一次之后,这位蒙自人终于妥协:毕竟,这是在成都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配料

标配的小锅米线配料非常简单:酸菜、韭菜花、肉末、绿豆芽、韭菜。如果有高汤就用高汤,没有,就准备一小坨猪油。

但酸菜和韭菜花确实把我难住了。

酸菜,自是这碗米线的灵魂。而韭菜花,也是这碗米线不可更替的本土基因。

四川、特别是成都地区的酸菜,大多是以泡青菜、芥菜为主,脆中带酸。而我所理解的韭菜花,则是菜市场随处可见的韭菜苔。

蒙自人可不认你这两样。

蒙自人用的酸菜,是酸甜口的那种。一般也是自己腌制,菜市场也能买。如果非要找平替,那就网上搜:弥渡酸菜。

没来得及买,只好用家里省着吃的九襄酸菜代替。毕竟,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像他们那种酸菜的酸菜了。我拍给@猫耳朵 看,她回我:你用的干酸菜啊?好可怜。

韭菜花也不好买。它是一种咸菜。是韭菜苔的花苞,等它开了花之后,取下,再用辣椒和白酒腌制而成。

不过算我运气好,遇上前一天@土豆儿 正好去吃了一家米线,店里一大盆韭菜花随便舀。

她就舀了一瓢给我打包。然后我像丝绸之路上押镖的大使一样,把这件舶来物安全护送回家。

肉末倒是简单,不用太肥,盒马买的这种8:2的肉糜就可以了。@猫耳朵 说,若是再蒙自当地,她们还会用被单肉和脊肉筋来煮。

前者类似于松板肉。脊肉筋则属于猪里脊上的一小块带筋的部位,不是纯瘦,口感很有嚼劲。因为每头猪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通常很难买到。

开煮

等等,在这里要郑重提醒一句:米线一定要前一晚泡冷水,泡够八小时。我用的干酸菜,也是前一晚就开泡的。

该讲究的材料都讲究了,讲究不了的配料,创造条件也讲究到了九成。所以真正到了煮米线的这一步,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首先要把泡好的干米线煮过一次。水沸入锅,经过了前一晚的完美泡发,让它达到用筷子能夹断的程度,用了不到5分钟。

煮好的白米线一定要沥水,@猫耳朵 再三提醒,过了凉水的米线才会筋道。

这次煮的是一人份,所以我用的是上一次香港朋友教我做煲仔饭的小砂锅,分量足够,只一个重点:只能用小火。

接了满满一锅水,小火煮开,然后舀一坨猪油进去,等它溶化、散开。一锅白水,就这么平白无故地添了几分荤味。如果刚好家里有鸡汤或猪骨汤,那更好。

另一边,绿豆芽和韭菜摘好、洗净,韭菜切成小截。干酸菜捞出,挤干水分。我比较担心肉末,就赤裸裸地放在那儿,不加盐,不码味,不管。

猪油化掉之后,我把韭菜花和酸菜依次放入砂锅。@猫耳朵 说,一定要把酸菜的酸甜味煮出来。所以我大概用最小火吊了一小会儿。

见汤色被这两味腌菜染出了一抹红棕,我便伸筷子沾了一点尝。舌尖的那一丝回味,仿佛是从云南某个小城坐动车转飞机、乘坐地铁后再骑共享单车抵达的。

辗转,但直接。

依着@猫耳朵 讲的步骤,下了肉末。肉末下锅之后要立刻搅散,然后汤里再放一勺老抽,上色。

待到这锅汤再次沸腾的时候,我闻到了猪肉着酱之后的香味。之前的担心大可不必,这没码味的猪肉末,非但没有肉腥味,还在这极简的调味之下,透出了最朴实的香。

见汤一直开着,我便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又放下了起锅才让放的韭菜和绿豆芽。

然后迅速关火。撒一些盐和鸡精,因为米线的加入会稀释掉原本汤底里老抽的味道,所以下手可以稍微重一点。

你肯定要提醒我,米线还没放。是,我没有说错,此时,才是米线正式登场的准确时机。

因为米线不下锅,而是直接放入碗里,一边浇上刚才煮好的汤和菜,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看要不要搁点儿熟油海椒。

其实以前我按照自己对小锅米线的理解煮过一次,拿给@猫耳朵 过目,她评价:尚可。

如今,在这位蒙自朋友手把手的教学之下,我才发现,蒙自人对米线极高的审美,有它绝对的价值与合理性。

我让@猫耳朵 给我这锅米线打分,她说第一次实操能做成这样,满分10分可以给我8分。

我自己觉得这锅米线虽算不上什么人间美味,但在吃到它的那一瞬间,我也有那么一闪念,想要去开米线店。

我问@猫耳朵 在蒙自最喜欢吃哪家米线?她给我发来她2014年发过的一条朋友圈。

然后她又文字补充了很多家。

@猫耳朵 说她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11月份,因为那时,大家种的菊花都开了,就可以在家煮菊花米线吃了。

这场对话的最后,我收到了三十余张她曾在蒙自吃过的米线的照片。我知道,这个蒙自人,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