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画能手,人称“李烙花”。 有一天,“李烙花”在紫山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紫山今距南阳城西北约三十里)忽然有一男孩朝他跑来跪在他面前,说有坏人追杀。这小孩正是年仅十二岁的刘秀,被王莽追杀。“李烙花” 把刘秀扮作逃饭的哑巴,引到一块隐蔽的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 躲过了莽兵的追杀。
临分手时,“李烙画”看他可怜,送给他一只精美的烙画葫芦作为盘缠。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号称光武帝。此时身为帝王的刘秀并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找到“李烙花“,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便名扬四海,延续至今。
编辑
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 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是一种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类型。
南阳烙画可分为八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上百个花色。画轴系列包括丝绢、宣纸和树脂布,作品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人物则多以《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三国演义》以及敦煌壁画等为主。板画系列有各类壁画、屏风、座屏、台屏和挂匾等,可反映国画、年画、工笔写意、书法、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和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近几年又推出烙画彩蛋、贺年片、工艺圆珠笔杆,套色烙画、树脂布烙画等。
编辑
(清明上河图)
在画法上,南阳烙画讲究主宾、取舍、疏密、虚实、开合、空白、对比、均衡、色彩。其中,主宾是讲画面的构成要有主有宾,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个构图中心,从而达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
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开始,“合”即是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对矛盾的统—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一幅画中没有开、合也不行。—幅画中有贯穿全局的大开合,同时还有若干小开合。小开合要服从大开合的指向,并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的作用。有开势就要有收势,只有开合处理得好,画面才具有完整性。
而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
以南阳市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磊创作的丝绢烙画《钟南山》为例,这幅烙画人物线条流畅,表情动作逼真;画面呈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别具一格。
编辑
南阳烙画《清明上河图》长卷,生动再现了宋代汴京繁荣昌盛的风貌,被选送到日本、法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巡回展出,被誉为价值连城的中国艺术珍品,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南阳烙画无疑是世界文化长河中不可多得的一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