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爱好者张强:方寸金石,篆万物之美

2019-09-16   寿光日报

9月2日至8日,“群英荟萃——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 千人千印大展”在潍坊举办,来自我市篆刻爱好者张强的作品 入展并得到现场多位篆刻大师的好评。31岁的张强自幼酷爱书 法篆刻艺术,十多年来,坚持操刀刻印,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 览并获奖。今年8月,其作品入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千 人千印大展,本人也被授予“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称号。

兴趣使然,书写篆刻人生

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张强一头钻到书屋,或归置归置摆件,或打磨两块石头,或在中 意的印石上镌刻几刀……一枚枚刻好的印章摆在案前,形态各异,古朴中散发着秀逸。

“对于篆刻书法的兴趣,源于童年时期父辈的影响。”张强的父亲张堂村是山东省书法家协 会会员,同样爱好书画、篆刻。 在张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有意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兴趣,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贫乏,身边并没有太多可供玩乐的东西,所以张强很快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当时的我,常常看着父亲聚精会神地对着一块块石头精雕细琢,便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玩很有趣的事情。”张强表示,之所以走上篆刻这条艺术道路,纯粹是因为“好玩”和“有趣”,不曾想,这一“玩”便不可收。

张强说,接触篆刻后才发现,这一古老的艺术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能 通过印章这一特定的形式展现汉字书法之美、章法之美、刀法之美及金石自然之美。十几岁的孩子, 正是贪玩的时候,可张强还是耐得住性子,完成作业后就到书房练习篆刻,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张强的手上,大小疤痕不少,这是他长期篆刻留下的印记。初学篆刻时,控制不好力道,石块会打滑,刻刀就会直接划到手上。另外,一些石块含有杂质,需要费尽力气才能篆刻出想要的图形,一不小心,也容易划伤手指。练习过程虽然枯燥, 但张强锲而不舍,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父亲看到儿子勤奋,也很欣慰,有机会就带他外出寻找石材,参观展览,拜师学艺。特别 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魏泮玮不时从刻制风格、设计布局、参赛经验等方面给予张强指导,让他受益颇多。日积月累中,张强的篆刻技艺不断提升。

方寸见精神,一刀一石皆心血

大学里,张强接触到了不少篆刻艺术家和篆刻爱好者,视野开阔了,不论是镌刻技艺还是创意创作,都有了很大进步。大学毕业设计,张强独具匠心,篆刻了64 枚不同图案的印章,上刻《兰亭序》全文,每枚印章长3厘 米,宽3厘米,高10厘米,最后64枚印章合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作品亮相后,在全校引起轰动。

就读研究生期间,他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篆刻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篆刻的相关知识,并在全校做了相关内容的专题报告。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张强承担起了赠送到校参观的国外友人纪念品的任务,而这个纪念品,就是他设计的各式各样的印章。

2014年,张强研究生毕业。工作的繁忙没有让他放下篆刻这一兴趣爱好,每天再忙再累也会抽出时间来练习。“篆刻艺术是一种需要才情、功底、耐心和想象力的艺术,有了这些,才能使一笔笔的抽象符号产生艺术的灵气和动势,从而唤起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审视。”在 张强看来,一块块石头材质的章坯虽然是冰冷的,但都 经历过沧海桑田,沐浴过风霜雨雪,凝聚着大自然的精 华,石头上每一条纹路和斑驳的痕迹,都似乎藏着一段 故事,经过篆刻创作者的打磨、印字、篆刻工序之后,就 能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变成创作者对艺术的深刻领悟和超越。

印如其人,张强的篆刻作品,沉稳、大气,这与他踏实、稳健、正直的为人有很大关系。“我对篆刻的喜欢从一而终,毫无功利性,希望通过刻刀和一块小小的石头, 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篆刻这门艺术,透过印章,展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张强的篆刻技艺日渐精湛,作品被不少人收藏,但他不骄不躁,每日潜心练习,不断创新作品形式,并参加各 类比赛,希望以此能更好地与外界篆刻爱好者学习交流,提高自身创作水平。

本报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