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2019-08-03   微笑全球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华兹华斯/朱光潜译

1.

大学时,有位很好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在平日里,她看起来同常人一般无二,甚至一度使我误以为她的病已经好了。

但是,直到某天我们两人共处时,她突然抽泣着说:“我感觉身上所有的感官都是因为痛苦而存在着。快乐转瞬即逝,而痛苦却反反复复。”

一时间,我变得不知所措,而平日里所学的许多心理学知识在此刻的悲拗中竟如此的渺小和无力。

那一刻,如若我同她说些生命中积极的东西,在她听来却可能只是无关痛痒的鸡汤。

而陪她一同哀叹生命的风尘,又怕多添苦楚。

至于聊一些琐碎和无意义的话题,比如今晚去吃什么,则更不合适。

我能做的,只是静静地陪在她身旁,直到她情绪平静下来。

事后,我不禁思考,在我同她的关系里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其中是否有不纯之处?

恰如《小王子》里所说,大人们总是喜欢问一些数字,比如年龄、收入、房屋大小,然后便认为他们了解了另一个人;但却从来很少关心对方的兴趣,喜爱的颜色,喜欢的动物。

而直至今日,我仍不知道我对她的了解究竟有几分。

2.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闻一些少年丧父,老年丧子之事。

最初,我们多少会泛起一丝怜悯之情;但很快,这些事情便只不过是街坊邻里闲时的谈资。

没有人再去注意当事人的悲苦,甚至只要知道有某某这样一个人遭遇了不幸,但这个真真正正的人是谁对我们却已经不再重要。

正如华兹华斯的诗:“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如果有人为我叹息,他是怜悯我,而不是我的悲苦)"

3、爱情,就是遇见那个感同身受的人

在英文中,“同情(com-passion)”的词源是“共(com)——苦(passio)”的意思。它的另一个近似词是“怜悯”,意味着我们对于苦难难以无动于衷。

恰如在许多影视题材中,经常以一方的可怜、另一方的怜悯作为爱情故事的开始。

但是,当我们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另一个人时,却也意味着双方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意味着被可怜的一方总是低人一等的。

而这种情感,被米兰昆德拉视为同爱情无关的二流的情感。

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我要的是你的爱,不是你对我的可怜。”

同样,“同情”在某些语言中,不仅意味着对另一个人苦难的感受,

更意味着你愿意去体会另一个人的任何情感,体会他的欢乐、焦急、幸福和苦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爱”就是放弃自己的世界。

毋宁说,“爱”让我们进入那个对生命更真实和广阔的世界。

在那儿,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感受美好。

不然,为何生命不在那无聊的算计和乏味的生活中退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