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人讲究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无以成大事。
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西方世界则独领风骚,其根本就是工业革命使得西方从农业文明过渡到了工业文明给西方生产力带来的空前提升。
由于欧洲近代中心论的影响,以当代人的视角,几乎所有人会认为欧洲经济文化在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的。
其实不然,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相当长时间,相对于亚洲和北非鲜有任何技术性优势。
1.经贸方面
英语中不少名词,例如海关、仓储和交易等这些重要商业术语,都是来自于阿拉伯语。
阿拉伯人在长期的经商的过程中开辟了欧亚贸易大通道把整个大陆市场联结了起来。
对于整个人类商业活动模式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印刷术方面的先进性,在中国的唐朝也产生了飞钱此类汇票,宋朝产生了法定货币交子,比西方早了六七百年。
2.政治方面
欧洲国家的集权程度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相比都算很低的,神圣罗马帝国小邦林立,极盛时有两千多个主权邦国(大部分为骑士领地)
法国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也就是法兰西岛(ile de france),而剩下的地区则是伯爵、公爵领地。
甚至法国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香槟大集市,君主也是难以直接染指的,国王和伯爵领也常常会爆发冲突。
反观中国,早在秦朝就实现了大一统,即使有分裂的时期,也十分的短暂,总体上是一步步走向中央集权。
与中国相比,欧洲地缘战争频发,以至于无法给资本主义萌芽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3.宗教方面
基督教对比佛教和伊斯兰教也鲜有优势。
相反,基督教给欧洲带来了欧洲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生产力产生了毁灭性打击。
这场战争导致德意志地区男性劳动力损失过半,当时欧洲人民对于宗教认同感远远胜于社会公民意识。
与此相比,唐武宗灭佛这样的重大宗教事件,在中国人眼中,根本不足挂齿。
既然欧洲在经济、政治、宗教方面,都不占优势,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蛮荒之地的欧洲,诞生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工业革命,造成至今西方世界仍然领跑全球呢?
第一点,我们要谈到西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西欧除了法国东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外,都不在地震带上,尤其是英国,全境都远离地震带。
同时西欧在历史上也很少受到洪水的影响,这些因素有着卓越的意义。
洪水、地震此类天灾,与瘟疫、战争这样的人祸不同。
前者通常对于受灾地区的生产资料、基础设施等破坏比较严重。
举个例子,嘉靖年间关中发生相当于高于现在里氏八级的地震,波及十余个省份,地震中心的几个县塌陷了进去,民居官舍荡然无存,桥梁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这场地震不仅仅使得灾区水位下降,彻底摧毁了当地灌溉系统。
而人祸和瘟疫,虽然会造成人口大量减少。但劳动力的损失,可以通过大概一到两代人可以补充回来。
况且幸存者有能力通过耕种自给自足的,甚至可以因祸得福,根据习惯法继承到宗亲的资产,这就是最自然的原始资本积累。
然而,自然灾害对于基础设施毁坏带来的后果则没有那么简单,一旦基础设施此类生产资料被破坏了,必定会长期影响到当地人口的生存状况。
即使能够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也将耗费大量劳动力和社会财务成本。
例如关中大地震,在当时没有技术性手段去解决农业供水问题,导致了大量农业人口的外迁。
又例如十三世纪由于灌溉系统的破坏,伊朗和伊拉克地区衰退了好几个世纪。
第二点,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尖端人才教育上的差异。
科举考试在中国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和士农工商这样社会阶级的排位,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
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普通人进入上层社会的主流通道。令人惋惜的是,一千余年间中国的科举考试八股文,从来无关科学技术。
十七到十九世纪的法国诞生了十大数学伟人。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使得力这种物理现象,量化解决了机械上的许多技术性难题。
除了牛顿以外,英国井喷出了一大堆统计学大师。
正是18世纪初期,英国最高等学府剑桥牛津开始开设例如几何学的科学课。并且此时英国本土能保证平均每四千多人就拥有一所学校。
站在伟人肩膀上的伟人牛顿
家喻户晓的法国科学家柯西
反观中国, 这么多年最聪明的大脑都在琢磨八股文,而西方最聪明的大脑却在琢磨怎么解决怎么制造出精确的机械钟,从而在大航海时期,能够根据日出时间,定位经纬度。
而欧洲的皇室,更是拿出重金,奖赏能够制造出误差在2分钟以内的机械钟。
毫无疑问,到1750时中国和西方的理科工科知识储备早就已经不在同一档次了。
第三点则是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
事实上蒸汽机最早是公元一世纪出现在古埃及,由一个名叫希罗的人发明。
当时蒸汽机用于推神殿又大又重的门。退一步讲,假如当时某个中国人突发奇想,偶然间发明了蒸汽机,那么蒸汽机会在中国大规模应用么?
我想是不会的,原因是两个:
1.中国古代社会,人力成本低到0。
中国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人口多,资源少,人力成本不断下降。
况且原始蒸汽机的效率还相当低下,利用蒸汽机来节省人工却会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煤矿资源或者木柴)。
民国纤夫
中国人更喜欢用人抬的轿子代替马车、牛车以彰显尊贵,如果存在蒸汽机驱动的汽车,想必对中国人不会有什么吸引力。
其实不仅在中国,人力低贱是远东小农经济地区的通病。
西方人描述江户时期的日本人时候写道,当时日本人不用马蹄铁,而是用草鞋,几乎走出十几里地就得换一次。
日本人认为,编织几百双草鞋并给马蹄子换上的人力成本,还比不上一块马蹄铁。
而西方人的思维则相反,他们选择用高效的机械代替人工,美国收割机使用历史比中国整整早了一百余年。
2.现代化的教育,决定了西欧的崛起。
其实,无论蒸汽机会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被偶然发明,只有英国具有改良蒸汽机的能力。
十七世纪的英国就具有四百多所学校,其教学模式与内容和中国的私塾有本质的区别。
当时,英国最聪明的大脑已经开始接触到了现代科学,许多人才开始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去,若没有热力学和数学,更遑论改良机械效率。
同时代的远东,甚至不具备最基础的科学常识。
英国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大脑,投入到了蒸汽机的改良之中。
英国红砖大学
第四点是能源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理距离。
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到清朝时,两江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重要贸易集散地,江宁府、苏州府以及杭州府所涵盖的区域成为手工业中心。
松江,太仓成为重要棉花产地,苏州,湖州和嘉兴称为桑蚕业中心。虽然中国从公元前就开始使用煤矿,但是能源中心在华北,就算离环太湖流域最近的煤矿产地也在徐州,且供应量较小,徐州到江南的运输成本已经赶上了煤矿开采成本本身。
英国煤炭分布
反观英国,英国煤矿分布广泛产量巨大,巅峰时期达到世界总量三分之二。
很一大部分分布在港口城市,加上英国本身国土面积较小,运输成本相当低廉。
英国的煤炭价格因此很便宜,这些价格低廉的能源原料,沿着海岸线北上伦敦,非常方便,从从而英国早早地摆脱依靠木炭的能源体系。
第五点是制度保障。
光荣革命留给英国人的信念就是:
必须要捍卫自己的财富和自由。
上下议院和国王之间相互牵制,促进了权力制衡的模式。没有了暴政,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财富膨胀速度惊人。
而清朝在政治上,仍然是君主专制和极权。
对外限制经商,对自由贸易的限制,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以长久延续。
文化上,清政府实行文字狱,大搞愚民政策,在这样的高压下资本主义很难成长起来,中国人也就不可能与外部世界产生积极有效的科技交流。
唯一对外窗口,广州十三行
最后一点则是列强广大的殖民地优势。
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将导致城市化率上升,农业人口下降。
1750年前后英国的农业技术对比中国毫无优势,当时威尔士农业改良委员会曾经把目标定为“发展像中国一样繁荣的农业”。
既然在农业技术上毫无优势,又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如何能保证人民温饱呢?最初英国向爱尔兰进口粮食,但爱尔兰粮食结余量有限,逐年减少出口额。
这时候英国把目光朝向了广大的殖民地,大英帝国治下的自治领和殖民地,源源不断地向英国输血.
日不落帝国
澳大利亚成为了帝国的矿场和牧场
加拿大成为了帝国的林场和小麦场
魁北克大量的林木,补充了英国本土造船业原材料不足的短板
虽然印度在原材料和粮食上只能提供棉花,可是大英帝国用贸易壁垒来垄断印度境内的手工业,大肆玩起了剪刀差,用对印度的顺差来来补充在加拿大等地区的贸易逆差。
由于英国的垄断和掠夺,上千万印度手工业者,尤其是棉纺织从业者失业,城市化率倒退,直到190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仍然只有10.8,低于英国殖民前的13。
这些自治领和殖民地有着广阔的工商业输出市场,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体的自治领通常比较富裕,其的市场广度和深度并存,十分有利于资本输出。
1932年,帝国经济会议
(英联邦内的贸易壁垒 渥太华帝国特惠制签署现场)
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国缺乏跨洋航行技术,明朝后再也没有进行过远洋航行,郑和当时是贴着海岸线航行的.
而地理大发现时期,海洋霸权国家已经掌握了在大西长距离航行的技术。这对于开拓海外殖民地,有着关键作用。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拥有广阔的纵深,向内陆发展,维护边疆和平统一,才是治国的根本。
然而中国西面那些地区,工业原材料和粮食产量低下,消费能力有限。
西方国家工业化背靠殖民帝国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身上难以复制,而粮食,原材料供给和资本输出是工业化在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问题。
世纪世界地图,中国旁边的兄弟比现在更加穷困潦倒.
最后由衷的希望中国能够超今越古,在工业4.0的时代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