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是百姓眼中的脉脉秋波。
曾经,祖祖辈辈“望天喝水”,缺水如魔爪般扼制着山区发展的“喉咙”;如今,百姓终于可以畅快地喝上甘甜的井水,希望正在沃野蔓延。
这一历史性的转折,源于马山县深度贫困村“找水打井”大会战。这次空前的大会战,打破了“马山县东部地区是找水打井禁区”的魔咒,凭借顶尖的技术力量、紧凑的联动管理,大家齐心合力为百姓带来了永续延绵的生命之源。
盼水
——“水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梦啊!”
哗哗哗……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加方乡龙岗村贫困户韦飞航的笑容荡漾开来:“我们以前喝的水不干净,明明看见蟑螂和老鼠的尸体浮在水池里,但也没办法。现在从水井抽上来的水,干净甘甜,能喝上放心水我们全屯人都很高兴。”这份喜悦,映照着长期以来刻骨铭心的缺水过往。
在马山县东部,除了龙岗,还有龙桂、龙那、龙琴……以“龙”字命名的村落都蕴含着百姓追龙祈雨的强烈渴望。这里没有一分水田,没有一条地表河,村民们的饮用水全靠地头水柜。在枯水期和干旱的年份,水柜的水很快就被用光,只能依靠消防车送水渡过难关。千百年来,喝上放心水成为百姓心中最大的期盼。
里当瑶族乡龙桂村的樊月敏今年66岁了,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她驱牛踏泥,踩出一个个小坑,待下雨时便捧起积聚的泥水下肚的经历。
金钗镇龙印村的蒙克宣为了找水,每天来回五六趟,花9个小时去挑水,地里的农活却没法料理。
…………
由于“水贵如油”,节水观念早已深深地刻在村民的骨子里,甚至重塑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加方乡内金村的曾宗安始终无法忘怀,十多年前一个大冬天的晚上,家里来了客人,他为客人装了半盆的洗脚水,而这是他一个月才敢“享受”一次的“待遇”;第二天,要杀鸡待客,他先将一大碗水烧开,利用水蒸气拔毛,再用剩下的开水清理内脏……每逢夏季,干完农活一身大汗却没水洗澡,懒惰的习惯渐长。在这里,洗衣机、热水器完全“无用武之地”,无需冲水的茅厕也一直延续着。
“水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梦啊!”忆往昔,他感慨万千。
缺水的现状催生了“耐旱”的种养业。南瓜、玉米是东部地区的“常青树”,养殖鸡鸭也较为普遍,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牛是养不起的,村民们一边摇头一边说:“一头牛每天要喝四五十斤的水,人都不够喝,怎么养?”为避免“人畜抢水”,大石山区普遍推广的养牛脱贫模式在这里却迟迟发展不起来。
据统计,在马山14个深度贫困村和504个屯中,有231个屯严重缺水,占比高达45%,受影响人口达1.2万余人。
水,不仅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大事,更关系到脱贫攻坚和后续的乡村振兴。找水打井,势在必行!一场史诗般的战斗悄然打响。
找水
——“只要能圆老百姓千百年的梦,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努力解决!”
看着干净的井水奔涌而出,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马山县深度贫困组 供图
2017年11 月,马山决定在14个深度贫困村开展找水打井项目大会战,计划至少钻打深井32口,彻底解决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难题。
在马山东部深度贫困村打井,这并非第一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一批又一批地质队的足迹便已遍及这里,但都无功而返。他们甚至“宣判”:这里地下无水,也不可能找到好水源。
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村民不甘心,他们主动找到各种“野马”施工队,希望为自家凿口井,均以失败告终。
打井为何如此困难?“这是溶峰丛地貌区的中部,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上,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浅部含水层岩溶发育深度浅,深部含水层岩溶发育弱,呈管道状、脉状发育,含水层埋藏深度普遍大于60米,开采难度非常大。”专家贤世荣这样解释。换言之,地下就像一口锅,打得浅,没水;打得深,把“锅底”打穿,水就往地下溶洞流走了;打的深度合适,但没击中管道,也还是没水。40多年来,贤世荣走遍广西各地,找水打井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但如此高的难度,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只要能圆老百姓千百年的梦,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努力解决。”马山县委常委吕吉坚定地表明立场。历时5个月,贤世荣率领广西第四地质队的专家们走遍所有村屯,依托国内外先进物探技术,在石山中勘测出81处水源点,涉及81个屯共1.2万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水钻+气钻”的方式来提高成井率。
攻克了技术难关,还要做好群众工作。因为涉及土地占用问题,一些群众心里难免有疙瘩。
“对个别不愿让出土地的群众,我们采取调地补偿、减免水费等安抚措施。”吕吉表示,在无偿让地过程中,很多村干、党员率先垂范,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最终土地问题迎刃而解。
莽莽大山中,干群同心、合力攻坚的画面接续上演。广西第四地质队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钟泽兴记得,几十吨重的打井设备一运到金钗镇龙印村,村民便连夜来帮忙,肩挑背扛到打井点;打井作业每天需要用5吨水,加方乡忠党村龙宁屯的群众自发挑水、送水,长达20天……
古寨乡古棠村的村民最先尝到了井水的甘甜。“井刚建好,消息一传开,大家全跑来接水,小朋友甚至想直接喝或跳进去洗澡。”钟泽兴至今仍对欢腾场面记忆犹新。
一口、两口……当打出第15口井时,打不出水的质疑声才完全消失。“我这辈子终于等到井水了!”在龙桂村长大的44岁的韦焕春依然觉得像做梦一般。
截至目前,全县已打出29口井,平均井深130米。打井的重任还在继续。
护水
——“让放心水永不断流!”
找水打井”大会战后续的泵房建设 马山县深度贫困组 供图
打出了井并不是终结,仍有“最后一公里”要接力——让百姓打开水龙头便能用上白花花的放心水。
马山整合自然资源、水利、供电、疾控等部门资源,统筹镇村力量协同推进,确保每成井一批,后续的泵房建设、用电审批报装、水样检测、配套水池和管网布设便同步跟进,对各深贫村提交的审批材料,实行“一次告知、一次办结”。
在最为关键的用电报装环节,县供电公司推行“当天报装、当天审批、当天安装完毕”的高效服务,刷新了“马山速度”。
“水质检测按正常程序需要15个工作日,但现在一周便可出结果。”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谭子俊介绍。记者在检验/检测报告上看到,目前所有井水的水质均已达标,龙桂村桂一屯的井水28项指标全部合格,连大肠菌群都未检出。
在后续的管护方面,为了避免“保姆式”的大包大揽,政府与群众商议确定,群众需交纳水费,并自费维修管网。“最关键的是,要和群众明确水井由他们自行管理,增强水井利用的可持续性,让放心水永不断流。”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麻荣田强调。
最近,第一期25口井的管网已基本铺设到村民家中,最大出水量为12.75立方米/小时,受惠6000多人,每吨水的成本在2元以下。
引得活水来,旧貌换新颜。如今,在马山,蹲便器、冲水设施等陆续“进驻”山乡,改厨改厕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养猪、牛的人越来越多,脱贫的曙光照进了现实;小龙虾、鱼等水产也即将投放,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
“感谢党,感谢政府!”曾宗安噙着泪,发出这句肺腑之言。有了希望之泉,勤劳淳朴的百姓将以新面貌迎接更多的新机遇,阔步小康的路上必定有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