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为什么这么便宜?

2020-05-11   老杨品谈

原标题:鸡蛋为什么这么便宜?

1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一年过去五个月了,受疫情的影响日子都不咋好过,穷的有穷的难处,富的有富的难处,有在海关工作的朋友说,放带薪假都放够了,天天不上班太无聊。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说: 疫情对经济总量的冲击显著大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

放在全球看,这种冲击所产生的能量还没有全面释放,后续的结果还要慢慢看。

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说现在最大的压力是还贷,主要是房贷和信用贷两项。这五个月来,有多少人没收入很难统计,但做实体生意的,特别是服务业,大家都是负收入,也就是都亏了钱,更没有办法还贷。

4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了7.1万亿,也就是负债量增加了这么多。到三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0.21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2.7%。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也就是说208万亿的货币总量当中有160万亿是贷款,占比77%,这种压力当然相当大。

2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以下简称CPI)同比上涨4.3%,食品价格上涨18.3%。 2020年第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食品烟酒、消费品类和服务类成为CPI上涨主力。

这半年来,低价的烟酒价格上涨幅度非常大,比如原来7块一瓶的白酒涨到9块,6块一包的烟涨到了7块。

主要原因是近三个月的停产造成的产能下降,但是这种低档消费品的价格一旦涨上去,即使产能恢复了也很难下降。

一方面是涨了一块两块钱表面看对整体经济影响不大,行政部门不愿意管,也没法管;第二方面是生产方也不愿意把到嘴的肉吐出来,可对于低收入的消费者来说影响却相当大。

一般讲,通胀率超过2.5%就进入了高风险期,近5%的通胀是相当高的。

而一个非常的意思的现象是,因为我们是没有福利的国家,物价上涨并不会对国家带来多大压力,不用犯愁发给老百姓的钱不够花,因为根本没发。

这时老百姓就会选择不消费或降低消费,从而表现出通缩,而不是通胀。这样的结果就是物价上去了,供给方因为销量减少也没赚到钱,经济就会进一步萎缩。

3

在食品烟酒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有一类产品非常奇怪,价格几乎降到十几年来的最低,这个产品就是鸡蛋。

鸡蛋的价格为什么没有像其他食品涨上去呢,反倒降到了这么低呢?难道是疫情之后大家都不吃鸡蛋了吗?

原来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物流出了问题,产地的鸡蛋运不出去,造成了积压。

但是,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会有地方贱,有地方贵。比如养鸡集中的农村会贱,而人口集中的城市会贵,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是城市同农村一样贱。

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期性的表现,鸡蛋贵的时候鸡养多了,开始进入了下降周期。

从一月末到四月,有一个最受害的行业就是孵化产业,因为活体不让运输,很多孵化出来的小鸡都整车活埋了。再加上,从去年下半开始鸡肉价格上涨,很多淘汰鸡很早就宰杀卖肉了,所以,总体蛋鸡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还有一种说法是饲料价格下降,造成了养殖成本下降。但从玉米和进口大豆的价格看,价格不但没有明显的下降,反而是上涨了,所以,这个原因也不成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鸡蛋价格的下跌呢?

归根到底还是疫情的影响。

一是疫情让一些工业企业停产,而鸡蛋的生产并没有停止。

比如在澳门销售量最大的蛋卷,因为没有旅游,蛋卷几乎是停销了,但是鸡还在下蛋,这就造成了供应过剩,工业用蛋的大量减少让鸡蛋一下子多了起来。再比如,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在家里自己做饭,城市中的蛋糕店大面积关张,这个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

二是集体性用餐量的减少,使宜销品的消费减少。

比如,现在大部分工厂的食堂、学校的食堂都没有开,最容易加工的鸡蛋使用量剧减。家庭消费量与生产量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这种低价运营不是好事,养殖户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会停止养殖,就像非洲猪瘟初期带来的猪肉价格大跌一样,后面就是无法想象的上涨。

现在鸡蛋的价格比较低,肉比较贵,最好多消费鸡蛋,让消费量上去,帮养殖户挺过难关。随着全面的复工和学校的开学,需求就会增加,以免养殖户淘汰蛋鸡,最后鸡蛋价格飞上天。

现在养殖户淘汰蛋鸡的速度已经加快了,全国淘汰鸡的价格在3.5-3.8元/斤左右,比年前降了一块多。

一个人一天吃两个鸡蛋还是没问题的,最少也要一个,但在现实中基本没有这个数量。

为了不让以后吃不起鸡蛋,现在就要多吃鸡蛋,煮着吃,炒着吃,蒸着吃。

我是比较愿意吃鸡蛋的,算是童年记忆,小时候鸡蛋是好东西,家里鸡下的蛋舍不得吃,要拿出去卖换油盐酱醋的钱。

4

最后聊点闲话,关注主流新闻的人今天会看到这样一句话: 灾难是观照民族灵魂的镜子。

怎么说呢?觉得怪怪的,因为观照和关照谐音。

灾难确实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世人的灵魂,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这是对一个人个体来说的,虽然能通过一个个个体勾勒出一个集体的群像,但那也不是民族属性,而是利益群体展示,所以人们爱拍灾难片,把人性中的恶与善都放大。

但一个民族真不需要用灾难来观照,这面镜子最好没有,想照也最好照常态下的自己,而并不是面对灾难时的窘迫。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疫情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经济,随着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从细小处入手拉动内需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一天多吃两鸡蛋更现实。

不用没事总照镜子,没啥好照的,喜欢总照镜子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自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