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清晨,
每个坐地铁4号线上班的年轻人,
或许想象不到,10年之前,
脚下这条同样的上班路,
会有多么可怕。
比睡不醒还可怕的事情,就是进城,
更准确来说应该叫,入关。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沿着北部画了一条特区管理线,长达84.6公里,一边是特区,一边非特区。相比于罗湖口岸、皇岗口岸等粤港管理的“一线关”,这条管理线被称为“二线关”。
管理线上,沿线设关,
凡是进入深圳特区的人,
必须有一张边防证,
在边检站下车接受检查。
在这9个检查站中,
最大名鼎鼎的,就是梅林关。
因为梅林关外,是广阔的龙华片区,
这里是许多深漂的第一个落脚地。
他们在关外生活,
每天进关内打拼,
必须要经过这道绕不开的关卡。
梅林关,远方就是无数深漂梦想的深圳特区。
每天早晨坐公交车到关口,
下车,飞奔,
递上边防证。
过关之后,
等着你的是两三百米的长龙。
“英雄难过梅林关”,
一张暂住证,一张边防证,
交杂着每个深漂的辛酸与期望。
如果没有承载这些深漂们的龙华,
很难说,今天的深圳会是什么样。
2010年,深圳开始“特区一体化”,
龙华得到了并入特区的通行证。
2011年,至关重要。
已经运行7年的地铁4号线,
终于连通龙华,
从地下穿越梅林关,
英雄不再难过梅林关。
12月26日,
深圳北站通车,
地址正是在龙华。
12月30日,
龙华新区成立。
2015年6月27日,
梅林检查站开拆,
短短50分钟,
这个横亘在龙华面前的阻碍,
化成了一片废墟。
现实的围墙,
从来不只存在于现实中,
还存在于墙里墙外人的心里。
开放的城市,
本就应向每一个人敞开怀抱,
而不是层层盘查。
2015年11月26日,梅林关联检大楼已经拆除完毕,原址用围挡围了起来。当天来了一波冷空气,清凉的天气下,早起的上班族排着队等候公交车。
半年后,梅林关口改造工程正式开始,
龙华在逆袭的道路开始一路狂奔。
2015年12月29日,梅林关口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现场,大型布景板清楚描绘了“二线”的走向和关口的位置。
2017年1月7日,
龙华区正式成立,
这个承载了数百年来人们期望的土地,
成了深圳最新的行政区之一,
既古老,又年轻。
龙华观澜河,每年端午期间,还会举办龙舟文化艺术节。
深圳美术馆新馆,
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
龙华区的文化氛围开始奠定。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
深圳书城龙华城,最快年底就将开放,
大型落地窗,站在书城内,
就能与城市对话,
这也是深圳“文化中轴线”上的新亮点。
深圳书城龙华城效果图。
龙华文体中心,预计在明年落成,
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宫一应俱全,
不出龙华,就能享受家门口的“市民中心”。
龙华文化体育中心效果图。
地铁4号线三期、6号线、10号线……
11条地铁线,
龙华与整个特区的一体化更加紧密。
而深圳北站,
开通时节假日的客流1.2万人次,
到如今每天18.8万人次
(2018年全年平均值)。
一天之内,可达中国17座城市,
覆盖广东,直通全国,
更是龙华承接大湾区的底气。
而这一切,只是龙华区逆袭的开始。
在过去的20年里,深圳集中精力,
张开臂膀,西拓、东进。
如今,东西方向已相对饱和,
而深圳向北跨越塘朗山,
伸向内陆腹地,还有极其广阔的空间。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图/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深圳最新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版中,
深圳的1个都市核心区,
由三大部分组成:
大前海中心、福田-罗湖中心,
以及龙华中心。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大湾区时代,
龙华被纳入了深圳的核心区。
从荒芜的关外,到繁华的新城,
从边缘郊区,到大湾区时代的核心区,
龙华的逆袭,
离不开深圳包容开放的勇气。
改造后的梅林关。
龙华区,
也逐渐成为深圳在人居环境上新的标杆,
尤其是龙华金茂府的诞生,
更为深圳的人居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整个项目的布局颇具讲究,
用八栋塔楼围合式布局,
以期藏风聚气,人财两旺。
抬头,分段式的外立面,
与上海外滩的金茂大厦如出一辙,
上升感和层次感极强,
象征着节节高升。
低头,中华五岳和道教四大名山,
以传统山水画卷的形式,
伫立在下沉庭院中央。
被艺术长廊环抱,
远近、虚实结合,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
都是一步一景,
在方寸之间,坐拥名山大川。
中国为礼仪之邦,
礼制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唐朝民居,到明清四合院,
“三进”的院落式布局占据主流,
如今,“三进”不仅是建筑礼制的重要元素,
更是生活隐私的重要保障。
业主归家,逐次步入三道门,
符合传统的归家礼序,
更是从社会人,到做回自己的心态转换。
归家时的第一道大门。
第二道大门。
古时,人们对建筑的名字格外讲究,
比如汉高祖的长乐宫和未央宫,
长乐未央,意即“永远快乐,无边无际”。
而龙华金茂府的8栋楼,分别取名
尊府、贵府、祥府、瑞府、
安府、逸府、吉府、庆府,
甚至专门在门前地上做了3cm厚的铜板,
业主出入之时,都能“尊贵祥瑞、安逸吉庆”。
不难看出,
大到气度格局,小到细节设计,
金茂府在传承中华祥瑞文化上,
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
说到传承,
金茂府更是与龙华区有奇妙的渊源。
“龙华”起源于此地早期一座龙华庙,
门前还有一棵象征吉祥的大松树。
据史料记载,
这座庙地处龙胜一带,
极有可能就是项目的所在地。
当然,深圳更是一个因开放而生的城市,
深圳的发展,
离不开曾经那些排队挤着过梅林关的人。
如果细看金茂府外立面的顶部,
能看到一直展翅的大鹏。
他们专门设计的楼徽,
结合了大鹏元素,寓意“鹏程万里”,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立足龙华,向深圳致敬,
向每一位深圳人致敬。
传承祥瑞文化,
打造传世大宅。
从一片荒地,
到无数深圳人的家,
这是金茂府诞生的故事,
也是龙华逆袭的故事。
深圳跑的太快,
已经把“关内关外”丢进了历史书,
进入大湾区时代,
无数普通的人,
许多普通的地,
在未来还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希望这片土地还继续有魔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
一切事情皆可能。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 / 城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