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小巷,是很多人对小时候生活全部的记忆。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唯独时间在这里沉淀。
即使多年后,那一眼望不头,又窄又绕的巷子,依旧是心头的牵挂,像是听不厌的老唱片,旋律中流淌着生活的平静与安宁。
泉州人从来不愁美食,每条街道,每段巷弄,各式小店毫不吝啬遍地开花。
泉州的巷子藏着多少好吃的?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回答得准确。
几百米长的巷子,能从巷子头吃到巷子尾,每提到这样的巷子,总少不了金鱼巷、水门巷、桂坛巷的影子。
而有的巷子,我们是用美食记住了它。玉犀巷阿美麻辣烫,胭脂巷灌汤包,羊公巷鸡排,南俊巷阿姨芋头饼、裴巷满煎糕……
吃得久,来得多了,巷口卖早餐的叔叔都能记住喜好,麻利地舀上一杯热腾腾的花生浆,不忘询问:”还是带两杯带走吗?“
即使如今很多街巷都变了,我们仍乐此不疲地钻进弯弯绕绕的街头巷尾,寻觅风味。
有很多地道的美食,亦藏着不少惊艳的网红小店。
时光把巷子划成了两半,一半留在过去,一半属于现在。而这种感觉,或许就是巷子的魅力吧。
都说能够让一个人最快领略一座城市魅力的地方,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名胜古迹,而是隐藏在城市深处的那些巷子。
人与神比邻,在街边的慈济宫,在小巷深处的玄妙观,更别提各种匿于闹市的小庙了。
房子是传统的闽南古厝,红砖橙瓦石头阶梯,巴掌大的天井,配着门口竹藤摇椅,再惬意不过。
裁缝店、理发店、小食店、钟表店,都是街坊邻里,生活远没那么复杂,基本都能在巷子里解决。
从门口走出来的人,左右邻居都很熟悉,三两句寒暄就能找到话题。
太热时,在路灯下撑个小桌椅,喝点小酒,吹着风,就是一整个夏天。
那时候,巷子里的杂货铺是最挪不开脚的地方。
每次都很殷勤地帮家长跑腿,然后拿着剩下的零钱,站在辣条、大大卷泡泡糖、猪肉脯等花花绿绿的零食面前犹豫万分。
那时候玩的还没那么多。放了学,把书包一丢,就冲出家门。打弹珠、拍画片、捉迷藏……一身用不完的精力,直到家里喊吃饭了,才恋恋不舍和朋友说再见。
每每放学,大家都是成群结队,一路欢笑,一路回家,无忧无虑的时光多半耗在巷子里了。
泉州九十九条古巷,风情摇曳。每一个小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
有名的小巷实在太多了,达官显赫之家遍布巷中的旧馆驿,各式气度不凡的门厅宅第鳞次栉比。
曾经比西街更出名的聚宝街。“船到市井十州人,涨海声中万国商”,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繁华。
因粉红教堂,再一次火起来的花巷。
但更多的巷子,渐渐被人遗忘,象峰巷、濠沟墘、甲第巷、文胜巷、模范巷、二郎巷……
越来越多人搬离了巷子,住进更好更便利的房子。剩下老一辈人执拗地守在这里,等着每一个想回来看看的人。
编辑:water
拍摄:番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