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湾发生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家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垮台了。
这家企业下游的客户公司纷纷受到了冲击,导致台湾的经济状况一度惨淡。这家百年企业的许多员工,都是从年轻时就开始来这里工作,以为找到了铁饭碗,可以终生无忧,但却未曾想到,在他们50岁时,却“被迫”失业了。
刘强东曾宣布:京东未来的员工数量将减半,全面实现无人公司,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部分管理和服务工作。
这意味着有50%的员工将会被裁员,而这些员工恰恰正是那些追求稳定、以为进了大公司就高枕无忧的人,这些人不会逼自己成长和蜕变,他们更愿意固守早晚会落后的一技之长,找一个铁饭碗,吃一辈子同样的饭。
但是,很抱歉,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铁饭碗”了,所有自以为找到“铁饭碗”的人,大部分都没看清这个时代的变幻莫测。
曾经进了医院,在窗口收费、挂号的小李被自助挂号机器取代了;曾经以OFO公司员工为荣的小王,以为进了一家前途无量的公司,却没想到短短两年,马路上已经没有小黄车的影子;曾经挤破了头也要进滴滴公司的小张,后来却成为了滴滴裁员名单中的两千分之一。
技术的革新、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正在倒逼着企业做出改变,而企业一旦改变或是倒闭,那些做好了“稳定一生”的准备的人,必将受到牵连。
在《反脆弱》这本书中,作者塔勒布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对兄弟,哥哥是500强企业高管,收入稳定且丰厚。而弟弟是出租车司机,收入忽高忽低,但是总体下来和哥哥年薪差不多。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哥哥失业,只能靠存款生活。而弟弟仍旧开着出租车,收入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由此,塔勒布得出一个结论:越稳定的事物,越脆弱。
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出租车司机和企业高管的收入是否相当,毕竟美国的行业收入差异和中国不一样。
我们只说,“越稳定、越脆弱”这件事。
为什么说,越稳定的事物,越脆弱?
对一家企业而言,稳定就代表着循规蹈矩、止步不前。而对个人而言,稳定则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不再折腾。
你越贪恋稳定的环境,越不会发展抗风险的能力。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用惯了稳定模式的企业,没有跟上变化或是发展其他业务,自然会被淘汰。
而当一家企业转型、革新时,用惯了稳定模式的员工,必然成为企业变化的牺牲品。
日本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曾说,他给企业定下的年业绩目标是,同比增长翻倍,甚至是翻三倍,而不是增长10%~15%。
柳井正为什么要定这么大的目标?
柳井正说,如果只是要求业绩增长一点点,那么经营者就不会改变营销模式,而只会增加工作量,来提升那一点点业绩,这不能叫做改变。
只有把目标订得足够大,经营者才会想方设法地寻求改变,而不是循规蹈矩地瞎勤奋。
这是柳井正的管理智慧,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拥抱变化的重要性。
因为长期写作,所以接触了许多自由职业者。他们的收入从来就没稳定过,从月入几千到几万不等,一个月没结束,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能赚多少钱。
然而,似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些爱替别人操心的人。当一位自由职业者朋友被好事者挖苦“你那工作不稳定”时,我那位朋友不慌不忙地回道:“我这工作确实不稳定,但我的能力稳定啊!”
见好事者一脸疑惑,朋友补刀:“我能写作、粉丝多、懂PS、精通EXCEL和PPT、会拍小视频、研究过用户心理、英语八级、正在练字学播音……”
好事者悻悻而去。
这个时代,奢望一份稳定的工作远不如打磨一手稳定的本领更靠谱。
阿里巴巴曾经招聘过年薪40万的产品体验员,招聘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应聘者需要有一年以上网购经验,爱好阅读心理学、社会学等书籍,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准确把握用户感受。而且,应聘者在中老年群体圈子中还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以为这样的招聘信息根本招不来人,但没想到,来应聘的老年人,个个身怀绝技,令许多年轻人自愧不如。
62岁的黄大叔,准备了一份PPT来介绍自己:拥有12年网购经验、精通PS设计软件、芝麻信用785分。
83岁的李阿姨,毕业于清华大学,95年就开始使用电脑,如今是十几个微信群的群主,经常组织线下聚会活动,李阿姨表示“除了蔬菜水果,其他的物品都愿意在网上买。”
我相信,这些乐于挑战新鲜事物的老年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也曾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光时刻,因为即便是年岁增加,他们却依然在拥抱改变,并未被年龄困住。
而如今的青年一代,有很多人却在寻求着一份安度余生的稳定工作。
前后之对比,不禁令人惊叹。
5月26日,得到APP热度很高的《李翔知识内参》下线了,这个免费专栏运营了两年,拥有400万客户,用户收听次数超过了14亿次,而被分享次数则超过了200万次……可见其内容的走心程度。
然而,主理人李翔却主动申请了退役,迅速、无缝地投入到了另一档专栏中。
当客户对其行为迷惑不解时,李翔给出了答案——自我吞噬。
李翔
乔布斯曾经说过:
“如果你不自我吞噬,那你就会被其他人吞噬。”
“自我吞噬”是一个医学术语,简单粗暴地理解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
当一些细胞已经变得多余、老旧、无用,甚至是感染微生物病原时,细胞就会分泌相应的物质将自己吞噬掉。
这是自体细胞在面对变化时,所作出的明智之举,它帮助我们预防了很多重大疾病的产生。
而对于企业来说,自我吞噬意味着,淘汰和革新,替代和迭代。
因为深谙“自我吞噬”这一原则,苹果公司开发出了iPhone取代了iPod;腾讯公司设计出微信超越了QQ系列产品。
而篮球明星乔丹,在深知自己体力不如从前时,用后仰跳投的动作取代了之前跳跃灌篮的姿势,而这也成为了篮球运动史上的标志性动作。
对于我们普通的职场人来说,自我吞噬就意味着,对自己固守的“稳定模式”的思想说再见,舍弃那些无法给自己带来成长的行为和习惯,并主动寻求改变,发展出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
//01 别让自己太舒服
在如今这个到处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很多事物吸引着,无法专心投入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中。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些能吸引我们的事情,令我们太舒服了。
上下滑动屏幕,我们就能看到另一个世界;点击朋友圈红点,我们就能知道其他人的动态;在网上下单,感受不到现金的流出,几天以后就能收到礼物。这些过程都让我们太舒服了,以至于在投入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而那些真正对我们有价值、能帮我们成长的事,往往做起来没那么舒服,比如,看一本晦涩难懂的名著,你可能要翻阅各种资料,还要了解写作背景,阅读过程并不顺利,但最后你却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知识。再比如,写作,听起来蛮享受的,但是写作过程十分煎熬,常常要苦思冥想才能灵光一现,然而当文章码完,你既获得了成就感,也收获了深入思考之后的见地。
无论是学英语、健身还是整理房间,这些积极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都不会令人太舒服。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舒服”的状态,那么在工作中,你也很难想去主动改变,就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了。
从各个方面,别让自己太舒服,是自我吞噬的第一步,这意味着你正在与过去那个享受的自己渐行渐远。
//02 利用15%原则,发展自己的第二条路
著名的矿业及机器制造企业——3M公司,有一个著名的15%管理法则,即:允许每一名员工,抽出15%的时间来做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项方案对公司当前的发展是否有用。
其实3M公司的这项管理法则,就是在鼓励员工发展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尝试着从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从其他工作角度进行探索,或许别有洞天。
作为个体,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这样的法则,来进行成长管理。
比如,每天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练习写作,一年之内,必能有所突破。每天用3个小时学英语,用不了1年就能和老外无障碍对话。当然,这3哥小时也可以划分为两段,发展两种技能,而这两种技能最好是有关联、或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学习视频剪辑和写作,这两项都是新媒体运营的必备技能。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辞职,把这两项技能组合起来,你就能开辟出一条自由职业的道路来养活自己。
//03 成为T型人才,适应U盘化生存
所谓T型人才就是指: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广博的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
“T”字母的“|”指的是在专业领域的深耕,而“—”则是指对多领域知识的了解。
一名术业有专攻的设计师,不仅精通各类办公软件,甚至还懂电脑维修,而另一名设计师,仅仅止于术业有专攻,那么如果公司要淘汰一个人,会淘汰谁呢?
T型人才的不可取代之处,就在于他既有稳定的谋生手段,又有知识整合能力。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罗振宇说过的“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当一家公司陷入困境时,T型人才可以像U盘一样迅速、无缝地换一家公司(一台计算机),甚至是利用技能整合更改职业路线。
如今在T型人才的基础上,甚至又衍生出了π型人才,即:有两项较强的专业技能,还懂多领域的知识。
我只能说这样的人,属于[U盘plus]。
不管是T型人才,还是π型人才,都在提醒我们,发展多重技能和提升专业技能都很重要。
专业技能一个人谋生的底气,而专业之外的技能,则是一个人敢于抛弃稳定环境的勇气。
底气+勇气=稳定的能力。
如果你喜欢稳定,依赖能力,别依赖外部环境,而寻求改变是塑造稳定能力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