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会表达同理心的人,才更容易被客户认可

2019-11-27   泰迪抱枕

01

最近热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记录了8位实习生进入律所的实习经历。

在第3期的节目中,8位实习生被分为4组,分别跟随各自的带教律师,和委托人(客户)进行了会面。

会面结束后,带教律师需要根据两位选手的临床表现和委托人的意见,对两位选手做出胜负裁判。

其中,何运晨和邓冰莹都是因为同一处不足,而输给了李浩源和梅桢。

什么不足呢?——让客户觉得他们不够理解自己。

何运晨在与委托人谈话时,频频打断客户的讲述,用自己的理解予以回应,让客户觉得很强势。

何运晨

而邓冰莹则反复追问敏感问题,一度引起了客户的情绪失控。

再看看他们的对手:

李浩源的观点虽然有些主观、感性,似乎与律师这个职业相悖,但他却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很理解客户,并且非常想帮客户打赢官司的态度,这无异于给客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李浩源

而相比邓冰莹,梅桢则能够非常敏锐地看到客户的情绪,并且及时调整表述方式,同时适当地安抚客户情绪。在后续的反馈中,后者的表现,也确实令客户更加满意。

从带教导师的点评来看,何运晨和邓冰莹并非输在专业能力上,而是输在“同理心表达”上——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事”上,而忽略了对“人”(客户)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体验会给客户造成一种疏离感。

02

说到“同理心”,我们不禁要问:“何运晨和邓冰莹是缺乏同理心吗?”

——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同理心

何运晨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冷静、客观”的,这几乎成为了他性格中很明显的特征,也恰好与律师这种职业高度契合。

而邓冰莹,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辩手,她的镇定和自信,是在屡次临场交锋中历练出来的。

可以说,何运晨和邓冰莹有意识地剔除掉了表达中过于感性的部分,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理性和客观更容易让他们取胜。

邓冰莹


但,当他们面对的不再是针锋相对的对手,而是一个受了委屈、急需专业人士帮助的客户时,他们却没有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而这种客观、理性的表达,就像一个冷冰冰的医生,虽然非常专业,但并不能给客户安全感。

可能,对于医生来说,他们内心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但经验告诉他们,与其说一些没意义的话,还不如赶紧想办法治好患者的病痛。但,如果我是患者,我真的希望,医生为我看诊时,能做到既专业,又温暖。

同样的,律师行业也是如此。帮助委托人讨回公道、获得赔偿,是律师的首要职责,但在专业之外,律师也最好用有温度地表达,提升客户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03

在与客户沟通时,很多人都会犯与何运晨和邓冰莹一样的错误,他们并非无法共情客户,而是太追求“专业”,而逐渐忘记了如何表达同理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你理解客户”和“让客户觉得你理解他”并不是一个意思。

你理解客户,只能提高你满足客户需求的可能性。

而让客户觉得你理解他,则是提升了顾客的体验。

显然,后者是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客户觉得“你理解他”呢?

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我们仍能找到答案——

做到真正的认真倾听

带教老师金律师对何运晨的评价,让人感触很深,关于“认真倾听”,他是这样说的:

“有时候,客户都表达不明白,你怎么那么早就听懂了呢?”

站在何运晨的角度上,他可能特别希望自己能高效、精准地get到客户的意图和需求,但他“接话”的方式,却会给客户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因为,[被允许完整地表达,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理需求。

因此,真正的认真倾听,并不是抢着告诉你说“我听懂了”,而是,等着你完整地表达,并向你验证我的理解。

把对方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并据此调整表达方式

在邓冰莹和梅桢与客户会面时,邓冰莹多次提出敏感问题,没有顾及到客户的情绪,致使谈话一度陷入了僵局。

而梅桢却能以一个解围者的身份,在客户情绪失控时,用温和的表达方式,给予了客户有效的安抚。

梅桢


在复盘谈话中,冰莹表示“自己的方式过于理性”,但带教王律师却指出“即便是理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更温和、更适当的方式来提问”。

我觉得,王律师说的这种温和的提问方式,就是围绕着客户可能会产生的抵抗情绪,进行的一种调整。

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不管我们的目的性有多么明确,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把客户的情绪、感受放在第一位”,以此为前提,我们做出的行为,才更能让客户觉得“自己被理解了”。

04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客户,很多人也作为服务方,直接与客户接触过。

在过去的经验中,我觉得最让客户反感的一类行为就是——否定或轻视客户的感受和情绪,尤其是负面的。

这一点在心理咨询和律师这两个行业中,尤为明显。

对于客户来说,否定和轻视我的感受,无异于否定、轻视我,因为,人就是因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识,而与他人区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感受、情绪和意识,就是我”。

当你和一位客户说“你的那些顾虑根本无所谓”,或者“你的那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过”的时候,客户不会觉得你经验丰富,相反,他会觉得“我那么强烈的感受,怎么到了你那,却如此轻描淡写”。我想,这对任何一位客户来说,都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任何行业,专业能力都非常重要,但若真想获得客户的认可和赞赏,就要学会真正地理解客户,同时,也要让对方感受到这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