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和他的《双子杀手》,记录技术革新的三十年

2019-10-22   观剧团长
文/龙猫

《双子杀手》虽然才上映不久,但因为备受瞩目,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也算被琢磨透了。

从各路报道的各种角度,各式各样的映前猜测,再到如今五花八门的评论,都把这部电影推上了一个很高的点。

但,与其说是推上去的,不如说是捧上去的——上映前有多瞩目,上映后的争论就有多激烈。

为什么这部片子这么惹人注目?

原因无他,只因李安。

这个拍过家庭三部曲,拍过《卧虎藏龙》,拍过《断背山》,拍过《色戒》的传奇人物,今次,又做了新的尝试。

因此,如果你要谈论这部电影,讲述这部电影,也绝对不能没有李安。

而讲到李安,明年是李安电影第三十个年头。

1 三十年,弹指一瞬间

很少有人像李安这样,平凡又传奇。

李安毕业于纽约大学,其毕业作《分界线》作为个人的第一部独立作品,完成质量很亮眼——荣获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抱着这份荣誉,他离开了纽约大学,在社会上寻找工作。

然而,尽管有着优秀的个人简历和作品,他还是四处碰壁,从场记,到打杂,再到剧本创作等等,几乎沾上电影的活他都干过。但是他最想当,或者说只想当的,只有导演。

有时候一个剧本写完了,一场戏拍完了,离导演这个目标更近了,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计划又中途夭折。

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李安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形容自己“像是被吊在半空一样,因为不知道最终这个本子(剧本)的归宿究竟如何,所以还是要写写改改,该拍的还是要拍,该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丢”。

因为有希望,所以他也一直都在为之奋斗。

后来,工作还是毫无着落,剧本倒是攒了一大堆,从毕业时的一片光明,到后来的黑暗低谷,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找工作,到头来一点进展也没有,生活回到了一穷二白的起点,只有依靠打零工和妻子的微薄薪资才能勉强度日。

但,李安从始至终都在勤勤恳恳的打磨剧本,寻找机会,发掘出路。

1990年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剧本辗转去到了台湾,后来两个剧本相继获了奖,才一下子把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

突然间,这个叫做李安的男人就从低谷走了出来,迎来了他人生最具戏剧性的传奇时刻。

之后,连续三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剧情类电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饮食男女》相继登场,凭借着自身精湛的执导功力和细腻的风格,李安一炮而红,成功在华语圈打出了名声,也顺势打开了国语片的国外市场。

从《推手》的金马影展,到《喜宴》的柏林一日游,再到《饮食男女》的文化输出,为他以后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后来那部经典的《理智与情感》(1995),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例子。

细看李安的前半生就会发现,其实他并没有太过人的优势,也没有充裕的资金,赋闲在家六年的光阴,无论对于哪个家庭而言,都是一种不太容易被理解的执拗。

可贵的是,他有一个支持他的妻子,有一群理解他的家人和朋友,而对于他自己而言,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他能够做到什么。

他是典型的务实派。就像李安自己说的那样:我真的只会做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于是,在导演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

一晃已过三十年。

2 双子杀手的意义

做自己能做的,比做自己想做的重要得多。

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李安从来不会报以奢望,无论是《断背山》,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甚至是《与魔鬼同骑》这样的历史类作品,他都很“稳”,面临众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剧本,在他的手里都被贴上了“李安”的标签,都拥有了他的细腻和深沉。

这种“稳”,“稳”到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稳”到一遍过后意犹未尽。因此,喜欢他的作品的人爱得深沉,不喜欢的人则很难产生共情。

杨德昌老师的作品也很稳,但他的稳又和李安的不同——如果说《一一》的故事讲的是时间(流逝)的话,那么《断背山》讲的则是情感(的流逝)。李安的作品能讲出那些无法被描述的情感,他用他的细腻勾勒出这些角色画像,就像画家画风景一样得心应手。

从这点来看,细腻而沉稳的李安,应该是个保守的人。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他的野心,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作品被逐渐清晰起来,《喜宴》《断背山》的同性话题,《饮食男女》的隔代恋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技术革新,《色戒》的谍战,《与魔鬼同骑》的内战等等。

在他的电影里,这样不同寻常的设定数不胜数,而这些才是组成李安电影故事的核心元素。

在龙猫眼里,能够代表,甚至可以说概括电影历史的元素,就是这些小细节。

而如今上映的这部《双子杀手》,对观众来讲,对龙猫来讲,都意义非凡,这是李安的又一个创举,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二部高帧率全画幅4K电影。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只有6家电影院能够采用120帧率的技术播放影片,而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了三位数。

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数字的意义的话,就很难理解背后的艰难,但至少我们应该知晓技术革命的价值。

当年拍120帧的意义,在于全世界只有6家影院支持,未来需要一个开拓者去寻找多种可能,去发掘,去尝试。作为一个导演,更应该如此。

就像当年《八恶人》上映时,导演坚持使用70mm的胶片一样,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因此,《双子杀手》被赋予的意义要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而且这一次,李安还挑战了自己最不擅长的动作片。

高帧率+动作类型,双重挑战下,成片表现还是不错的,和他指导的上一部动作片《绿巨人浩克》相比,不论是动作设计还是故事结构上,都要好很多。

作为一个熟悉他的影迷,龙猫承认《双子杀手》不如预期得好,但也绝对不差。因为李安对电影的执着,让本猫相信,他的名字就是电影质量的保证。

他说:其实"导演(director)"就是赋予方向(direction)的人

而《双子杀手》,也为未来电影的技术革新提供了一个方向。

3 未来,前行

虽然已经65岁,但在龙猫眼里,现在的李安,人生的上半场才刚刚结束。

下半场对于他而言,就是光芒后的沉淀期,相比于最开始毕业时的焦灼和急躁,现在的他更沉得住气,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看安叔拍一部电影,尤其喜欢看他如何去做,别人是在讲故事,而他不同,他喜欢画。

对于别人而言,一部电影可能只是一个故事,而对于他,则是一种经历。

这种经历十分重要,就像他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润色自己的生活,每拍一部新片子,总会有一些新想法或者新技术出现在他的电影里。因此,在他的电影中,你永远不会看到完全重复的风格。

电影就像是一张白纸,里面的故事、场景、灯光、角色,都需要你一一画上去,你画上去的每一笔,都会成为电影的血肉,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因此,电影是创造性十足的艺术形式,李安作为技术的先行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每一次的尝试。

这种革新应该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不能一直依靠别人去开拓未来的路,有些路必须得我们自己走。

未来,还需奋力前行。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