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讲好蓬安故事,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筑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从9月18日开始,本台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奋进70年 走进新蓬安”,今天播出交通篇《大路通天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蓬安交通出行异常困难,“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蓬安经济的发展。好在时间的刻度,标注了蓬安交通阔步前进的步伐。70年来,蓬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一次次提速,蓬安交通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快马加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蓬安交通更是实现了华丽蝶变。
说起蓬安交通翻天覆地的巨变,现年80岁的朱运达老人感触颇深。
原县交通局局长 朱运达:现在从我看来,这个交通啊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这个变化使我作为一个交通老兵,感到很自豪。
朱运达,1939年出生,蓬安县天成乡人。1959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原兴隆乡文书、乡武装部长,县交通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朱老作为一名老交通人,十分关注蓬安交通的变化发展。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没有一条柏油路,乡上到县上也只有一条泥结碎石路,车辆也很少,生产生活大都是肩挑背磨。工作同志到县上开会要徒步几十公里,早上走到晚上,要走一天。
原县交通局长 朱运达:忆往昔,蓬安整个都是泥结路,车难行,蓬安到成都,还要歇一夜,我在90年担任交通局长,(局里)只有一个小车,我们到省交通厅去争取资金、项目,要坐一天整的。
记者:那现在的出行呢?
朱运达:现在的出行,四通八达,交通旧貌换新颜。
确实,朱老眼中的出行变化,见证了蓬安70年来交通的大发展、大跨越。
县交通运输局监管股股长 唐小洋:现在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蓬安的国省、县乡、村道路,路网结构完善,高速公路通了,铁路通了,确实,蓬安的交通建设,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蓬安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境内干线公路不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不断延伸覆盖,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公路技术等级、路面通行条件发生质的飞跃,道路综合运输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城乡的交通网络,初步构建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水运为补充的交通运输格局。
截至去年底,全县公路里程数已达2096.948公里,其中国道65.561公里,省道94.96公里,县道409.903公里,乡道187.836公里,村道1334.827公里。通车里程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0倍,基本形成对外成链、对内成网、互联互通的交通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县“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南达万、汉巴南高铁、顺蓬营一级公路,燕山大道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投入使用,嘉陵江航运也将重现昔日黄金水道的荣光,蓬安交通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沐浴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春风,蓬安交通事业发展的“快捷键”已经悄然按下。(蓬安融媒)
蓬安融媒记者:伍斌 陈思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