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岁读者的故事,读懂原生家庭的关系

2020-09-18   牛妈彭小蹦

原标题:从70岁读者的故事,读懂原生家庭的关系

写在前面的话:

昨天,我推送了一篇读者来稿:《70岁读者来信:50岁后,我才走出原生家庭教育的阴影》,我简单回顾一下:这位前辈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那个年代开始,父母对他学习就要求十分严厉,常年生活在和比人对比、否定、批评和打骂中。前50年,他都非常自卑,做什么都非常急躁,很难控制情绪,接受不了否定和批评。一直到50岁左右,接触到家庭教育,他才渐渐从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来,越活越从容,快70岁了,一天做的事情比年轻时还多很多,忙碌而充实。

今天,经得长辈同意,用心理学和大家一起解读一下这位长辈的成长故事, 让大家能更好地从这位长辈的才成长故事中理解一个人的成长,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

为什幺弟弟妹妹都能成长得很好?

1、一个人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创造性解释,而不是事实的全部

每个孩子都自带底色来到这个世界。但最重要的是,人都有创造性思维,什么意思呢?

比如,同样是父母在鼓励孩子,有些孩子就会认为,我可以不必那么在乎结果,而是要尽全力就好。而有些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这么信任我,我要是再做不好就该死。还有一些孩子甚至认为,我只要表现出努力的样子,就能应付父母了。

所以,在一个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会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个性,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的陪伴很重要,因为你要把握住教育的机会,在孩子性格的形塑阶段,还没定型的时候,去及时把握孩子到底创造了什么观念,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孩子行为的。然后去影响孩子,形成新的、正确、积极的观念。

当发现孩子做事情唯唯诺诺、没有自信,害怕失败,裹足不前,没有什么朋友,被人欺凌、拒绝上学……不要只打压这些现象,比如很多父母会说,“他就是懒,不懒的话,为何不去做?”“他就是蠢,没办法”“你胆子大一点啊!有什么好怕的?”“不读书就去要饭!”……而是要去思考寻找原因,是什么观念让孩子有了错误的行为。(后面会继续谈到)

2、出生顺序,决定了每个人遇到的困难是不一样的

作为家里的老大,曾经被寄予厚望,集中了家里所有人关注的目光。有了弟弟妹妹之后,地位马上就发生了变化,父母不得不照顾更弱小、需要照顾的孩子,老大就立马失去了原有的关注,有了竞争对象。而老二、老三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出生就有一个强壮有能力的老大和自己竞争,又没经历过心理落差,所以他们往往更加“精“,特别懂得察眼光色,见机行事,很容易赢得长辈的赞赏。

如果老大发现,自己依然是被爱、且比弟弟妹妹更有能力,为了保持这样的优势,就会更加努力,所以很多家里的老大都是“挑大梁”的,继承家族事业,负责光宗耀祖……大家可以想想华为任正非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总之,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但是,如果老大一旦认为自己不如弟弟妹妹,那就成为了一个“失败者”,这是一个危险信号。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不如人的自卑的感觉,如果长年累月累积,就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反应,也就是作者说的,有一种“习得性无助”,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

可能有人会说,还是不要生老二的好。其实,独生子女、老二、老二、老三,都会因为他们出生的顺序,遇到困难。(可以参考文章:出生顺序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各自挑战?)父母并不需要刻意规避他们遇到的困难,因为人生充满了各种挑战,父母要做的并不是扫清障碍,因为这些障碍是让一个人变得更强的,父母要利用障碍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可是,很多父母并不是积极应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各种挫折,而是刻意制造一些挫折,比如城里的孩子,非要去下田地,动不动就刻意制造一些麻烦,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太多太多的困难和挫折,所谓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站起来,获得更多勇气、责任和行动力。

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却做不到,

真的是因为自己“没用“吗?

这位长辈谈到,“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懂得人的精神活动是客观事物的反应”,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他为此越发自责、自卑,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

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他之前的勇气出不来。和长辈交谈中,他谈到,50岁那年,他想摸一下家里的彩电,母亲就是不让,这让他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后面他仔细想想,我不可能笨成这样,是他们不对,以后不能什么都听他们的。

这一瞬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刻,他对自己是个失败者的定义,有了质疑,观念有了些许变化。自我价值感渐渐出来一点了,我对他说,这就是勇气。

那之后,他遇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让他人生发生了接下来的改变。所以,真正改变他的是他自己。所以,来找我做咨询的人,首先一定是他意识到了要改变,然后才是我的鼓励和引导。他才会遇到我,才会有接下来的改变。

最终,他的父母没有变,他的过去也没有变,他变了,人生就变了。

需要一提的是,当一个人的观念经年累月已经根深蒂固,只靠自己是很难走出来的。一个过度自卑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气的球,需要有人打气。所以,最好是借助心理咨询,专业的人知道怎么才能打上气。

昨天我在视频号分享了乔布斯说的一句话:“我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因为我不需要照顾他们的尊严。”(具体不展开,大家可以去视频号看)。

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谈到,一个人的自尊(也就是自我评价),不因为他人的否定和失败的结果发生改变,依然能找失败的原因,寻找做得更好的方法,就说明一个人的自尊是无条件的,而有条件的自尊,一般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和好的结果之上。一旦失败,就会一蹶不振。很明显,这位长辈完全将自我评价建立在父母的评价上,当他发现“不能什么都听他们的”时候,他开始寻找出路了。

那么怎么培养无条件自尊呢?勇气如何能出得来呢?当一个人失去勇气时,作为咨询师要帮助其找回来很复杂, 在此总结一下作为父母,最主要是做到以下两点:

1、无条件爱孩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被爱的前提是成绩好,那么当他成绩不好,他就永远无法相信自己是被爱的。这一点无法满足,勇气也就很难出来。不被人爱的孩子会有勇气?哪里来?梁静茹给的吗?

2、帮助孩子把事情做成:一人被夸聪明、有能力,是没用的,如果看不到自己把一件一件事情做成,就不会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成,说明什么?说明你是个有用的人啊,无用的人就相当于被人告知:你不必存在。勇气从何而来?!

我们都是在关系里成长的,

所以家庭教育能疗愈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关系,因为人是社会化动物,通过关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价值,形成自我评价……通俗地说,我们在关系里看清自己。

越接近人性的东西,就越容易疗愈。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文章会让很多小读者关注。比如以前孩子认为父母打骂自己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现在突然发现是父母特别爱自己,只是很无奈,缺乏方法,就疗愈了。比如以前孩子认为父母打骂自己是因为自己特别差,现在发现其实是因为父母不懂教育,父母都会犯错,自己犯点错,其实也不是那么糟糕,就疗愈了。

所以,一个人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定要获得新观念,而获得新观念需要有勇气去改变,去付诸行动。旧的导航,无法引导你走向新世界。

怎么更新导航呢?去学习、成长,去刷新你的观念,尤其是给你带来负面情绪的观念。

当一个人看到更多,走出执念,才能感受到爱

如果这位长辈的父母还在,我相信他会更容易疗愈自己。在我咨询的案例中,有很多关于自己和父母亲的关系。这个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无法和父母和解(注意,和解的意思不是原谅,因为世上也有不爱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在新家庭中承担好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所以,真的非常希望那些和父母有怨恨的读者,趁你们父母还健在,去成长吧,大多数人要转变观念,重新去认识这件事,因为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件事就变得艰难许多许多。

这位长辈的父亲,那个年代出生在农村里,曾经是被父母认为全村3000多户人家里,最没出息的孩子,结果靠着两年私塾学到了外科医生。可见这位长辈的父亲,是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这样宝贵的人生经验,一定让他深信不疑,学习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学不好的孩子,将来就只能吃亏、吃苦,当乞丐……所以当孩子学习不好,这件事在他们看来,无法容忍。(后面的交谈,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是对的)

世世代代,多数父母都是这样为人父母的,把自己宝贵的东西给到孩子,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太相信自己的经验。

但是,这位长辈在儿时并不能理解,父母最大的期望不是自己学习好,而是过得好。(只是在父母看来,要想过得好,就必须学习好)小小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努力过,可是总是被否定的他,气馁到极点了。于是,他把父母最宝贵的东西,做成了一把锁,让自己活在一个牢笼之中,动弹不得。可是,在父母看来呢,那可是一把金锁啊,是父母一生视为珍宝、最珍贵的东西啊,他们给了孩子,而孩子却直接把自己锁住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注意,不是每个孩子都用这个锁把自己锁起来了,那些“不怎么听话”的孩子,把锁可能卖了,换成了自己的财富,那些自信的孩子,把锁放在了珠宝箱子里,珍藏起来……所以,往往不怎么听话的孩子,突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就如当年他的父亲离家出走,成为了一个外科医生。

转变观念之后,人往往会看到更多, 50岁之前看到的都是怨念,可是当一个人得到疗愈之后,就看到了父母还给了自己善良、正直的秉性。这是人生多么宝贵的财富之一,没有它,可能就不是唯唯诺诺,或许一生都毁尽了。也不可能再获得新生,得到同事的帮助,得到周围人的支持。

稻盛和夫说,唯一永恒的可能就是灵魂,如果如此,那么我相信作者父母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他这一生活出了自我,虽然道路有点长,但世上有几个人,能最终活出自我呢?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因为这才是父母最终的心愿!

牛妈心语

感谢读者们的信任,昨天发现 我这个小小公众号,不但有小读者,还有长辈们关注着,而且大家都在这里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这让我感到很受鼓励,向着我的理想“帮助大家,活出从容与自在”前行路上,我又信心满满了。(我是不是有点骄傲了哈哈哈)

我开通了两个视频号,一个育儿——和我一起更懂孩子。一个育己——每天用心理学给你讲述一个成长故事。记得扫下面二维码,找我玩哦!

推荐给更多人,来个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