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被简化为童年唯一的任务“万万要不得”

2019-11-22   积极家庭教育

“当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我们需要思考,幸福是由什么决定的?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金钱带来的快乐有限时,我们需要越过外在满足向内看,是什么使我们感到幸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人际关系带来的归属感、情绪的表达与倾诉、感恩、生活有规律、运动、与人为善及助人为乐等幸福感的来源。

边玉芳特别指出,研究显示青春期(10—16岁)幸福感降低,跟青少年欠缺自主决策的机会有关。她深有感触地呼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幸福,有的家长认为童年吃苦未来才会幸福,这是不对的!学习不是童年唯一的任务,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大大简化,被简化得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是万万要不得的,童年的价值远不止于只会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李玫瑾认为无论孩子的天赋如何,父母首先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要让孩子明白,人的价值不在大小,关键在于能否意识自己价值所在,大可报国、小可报恩;价值不在挣钱多少,在于能否被人发现和认可;价值不在远近,在于是否对他人或社会有帮助、有意义;价值不在一时,在努力中有增有减。”

针对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管学习就行”,以至于体育与艺术在孩子成长中被大大压缩的家庭教育误区,边玉芳提醒家长不能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要给孩子面对挑战的机会。“全情投入、克服困难的那种高光时刻,能体验到积极心理学所说的全神贯注、物我两忘、驾轻就熟的‘心流’状态,孩子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这种自主的体验对孩子太重要了!”

信奉“孩子只管学习就行”的家长,大多巴望孩子成为学霸。但是,有些学霸“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我的世界充满迷雾,完全没有自我”“我要好好学习,为了我妈学习”“我会跪着上吊,为了让所有人满意”“考第一很难,更难的是保持第一”……当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把一句句“空心病”患者的心声打在屏幕上时,会场的氛围变得格外沉重压抑。

“‘空心病’的早期症状是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而病程往往是从中小学开始的。”徐凯文说,这些孩子看起来什么都很好,就是感到孤独和无意义,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很多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人际关系良好,但往往有评价恐惧,需要维系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甚至有自杀倾向。这种抑郁症很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