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曾将学生分为A型学生和X型学生。
A型学生一切喜欢按部就班,成绩很好,不愿意出格,在中国历来被称为好孩子典范,他们的成绩往往都是A。
X型学生却是喜欢冒险,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他们的脑洞很大,往往调皮捣蛋,不按常规出牌,也经常会被当做不听话的“坏”孩子。
判断孩子是A型思维还是X型思维,有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就是桌子上一杯水,一张纸和一支笔,让孩子们做到:如何让一个陌生人知道这杯水是有毒的?
A型孩子就会用笔写上“no”,贴在杯子上,或者画上一个大×,表示不可以;
而X型思维的孩子却可能直接把笔折断或者把纸团成一团,放在水杯里,这样谁都不会再喝了。
多半会选择A型思维的行为,因为准备的笔和纸都很容易将孩子带入到让他用笔去写在纸上的导向思维。当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我们通常都试图用已经准备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有相关经验的方案来处理问题。探索,尝试新的东西,可能会导致一个不寻常的想法,一个不太明显的解决方案,一个新的知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浪费时间思考一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漫想,学龄前儿童更喜欢去漫无目的地想象。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框框。
但在实际生活中,X型孩子长久以来其实一直被打压。因为他们本身所突出的创造力往往会让他们显得另类,不被大众所接受。
这些都是抹杀孩子创造力的行为,或许是无意间的,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真实存在的。
可以根据以下五种表现做出判断:
1、调皮——色彩运用丰富
可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稚气十足的涂鸦,这些都是孩子智慧火花的产物,只不过受限于技巧而无法像大人一样表达,但这些都是创造的源泉。
2、发问——问题天马行空
有创造力的孩子思想会异常地活跃,有发散思维,通常会提出很多连大人都觉得不可能的问题,并且会不停地提出更多问题,让大人都招架不住。
3、敏感——观察细致入微
一点小事就不开心,闹情绪,但这类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超强的观察力,很细致、很微小的变化都能轻易觉察。
4、好动——运用实验检验想法
这类的孩子在大人眼中就是什么多手多脚,什么都要去碰一下,其实他们只是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去检验心中的想法。
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啊呀,我的孩子一个条件都不符合。天生就没有创造力,无法学会,也没法教,算了吧!但这个结论未免下得太早。
1.父母少用控制型语言,多用平等型语言
2.少用闭合型语言,多用发散型语言
3.少用堵截型语言,多用追问型语言
4.少用打击型语言,多用启发型语言
小孩子在出生以及成长过程中,往往最初都是X型思维,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创造力却不断地被打击,磨平,到最后也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很多甚至是只要不出错就好,也就成了A型思维的孩子,但是以后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更多人才应该是需要具有X型思维的人才,也更有可能是领导型人才。
为了帮助更多年轻人成为创造型思考者,Mitchel教授根据MIT媒体实验室的多年研究经验,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s)和游戏(Play)。
而编程正是一种符合4P学习法,让孩子进行自我表达,培养创造力非常好的方法。
当孩子在进行Scratch项目创作时,会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去建立一个原型,通过实践、调试、改进、分享,不断加深对项目的理解。
在项目创作的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知识和创意,通过新的媒介如音频、视频甚至人机交互的方式等多感官组织呈现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而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